世界猛犬之首——藏獒在世界各种名犬中,西藏牧羊犬——藏獒以其勇猛机敏闻名遐迩。
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风沙雪雨变幻无常。
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保护牛羊,藏獒长期与兽类斗勇斗智,形成了粗犷凶猛、灵活敏捷的特有秉性。
藏獒是一种英勇无畏的动物,不论对手多么强大,它们从来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战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
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
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他们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
善良的藏族人们因此而获救。
故在高原上,藏民一提起藏獒,都无不对它崇敬有加,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
同是还有另一个传说:在广阔的高原,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豹子、熊和一些野生动物。
在放牧间歇时,许多男性牧民带着弓箭、刀在山区打猎。
有一次,一个猎手正带着弓箭在山中狩猎,忽然间从草丛中蹿出一只凶猛的豹子,他对着猎人发出震天的吼声,猎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呆了,上箭拉弓也来不及了。
等待猎人看来只有死亡。
忽然一只大狗从天而降,站在猎人与豹子之间。
这条大狗对着猛兽发出一声怒吼,声如狮哮。
转眼间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在猎人的面前展开了。
猎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当这条大狗带着身的血迹咬住豹子的致使部位——脖子时,猎人迅速上前,拔出腰刀朝着豹子的胸部狠狠地刺了进去。
豹子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挣挣扎几下就死了。
至此以后这条狗就伴随在猎人的身边。
猎人为了感谢这条大狗,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藏獒”(意思是弓弦上的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大狗渐渐和其他野兽交上了朋友,到了交配的季节,这条大狗和熊、豹子、狼、狐交配,生下了许多小狗。
这些小狗有的外型像熊,有年像豹子,有的像狼,有的像狐,它们就是现在广大藏牧区多种犬类的祖先。
人们称藏獒是力可敌狮的高原圣犬,藏民通常会给藏獒戴上一个鲜红的项圈:一是让藏獒更威风漂亮,二是保护它在与野兽搏斗时免遭致命攻击。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关于藏獒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公元1275年,他在游记里写到:“西藏人有如此大的犬只,如此凶猛,其形如藏驴,吠声如狮。
”中国人说:“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变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
在一个西藏人家,如有人敲门,藏獒会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用一种警觉的目光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开门后,如果家里只有小孩子,而进来的人还是一直往屋里走,似乎有什么企图,藏獒就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鸣声,警告来人,它会维护主人的一切,不要乱动……藏獒虽然凶猛,但是它在与野兽的争斗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它不会故意去伤害其他动物,只要对方肯后退,它就会适可而止,不会非把对方制于死地才肯罢休。
牧民达穷养了一只4岁的藏獒扎巴,一天深夜,达穷被一阵狗叫声惊醒,他赶紧起身观望。
只见在羊圈旁边,扎巴正和一只野兽搏斗,两只黑影斗成一团,达穷站在一旁不敢上前。
野兽一味地在攻击扎巴,而扎巴并没有使出它全部的力量,而是一次次的退让,似乎只是为了赶走野兽,并没有把野兽咬死的意思。
但那只野兽似乎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就这样它们斗成了一团。
大约二十分钟后,达穷一摇一摆地回来了,它的身上沾有血迹。
达穷以为野兽死了,谁知他刚要走过去,就看到那只野兽慢慢地站起来,向远方走去……更令人惊奇的是,藏獒在经过殊死的搏斗后,如果是生命垂危,它绝不回家求助,而是独自远远地避开,默默地死去。
牧民洛珠养了一只怀孕的母藏獒其米,一天傍晚,洛珠一家发现其米迟迟没有把羊群赶回来,便去牧场寻找。
结果,洛珠在牧场发现三具狼尸,却没看到其米。
他沿着血迹寻找,终于在很远的一条河边找到了其米的尸体。
藏獒真可以称得上动物之中的“侠士”。
藏獒是世界上唯一不怕野兽的犬种,有“一獒抵三狼”的美誉。
藏獒对主人绝对忠诚,它们不会为了自己的生死而丢下主人,也不会了为别人的施舍而放弃主人。
因为它们知道,绝不可不忠,但更不可无忠心。
这就是忠诚,随时为主人牺牲,但这绝不是讨好与献媚。
藏獒在与对手斗争过程中,有时候在对手的颈上咬一口,虽然它们知道那一口不是致命的,也知道可以咬第二口第三口,直到把对方咬死,但藏獒往往不这样做。
藏獒觉得自己已经赢了,只要对手已经服气了,也就没有必要下狠手。
藏獒懂得给对手留条后路,“留余地者长存”,造就了它在自然界长达800万—1000万年的生存历史。
高原精灵——藏羚羊藏羚羊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杰出代表,特别适应高寒严酷的自然环境,被称为“高原精灵”。
雪域高原的冰纯雪净,给了它们雍容优雅的体态,而那里的苦寒烈风,则赋予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藏羚羊生活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里年平均温度只有零下4摄氏度,常年大风。
正因为藏羚羊适应了高原恶劣的气候,才进化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
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
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
藏羚羊不仅跑得快,还有个绝招,就是在快追到的时候,它会突然来一个90度的大转弯,身姿迅疾,只留下追赶者惊叹的目光。
有一个关于藏羚羊的传说:一群藏羚羊被猎人追到悬崖边,一场野蛮的杀戮在即。
突然,藏羚羊义无反顾地向山崖跳去,看似忙乱实则井然有序;年轻的藏羚羊在老藏羚羊的背上一个起跳,轻捷地落到对面的山崖上。
在一个个优美的弧线下,老藏羚羊却像中了弹的鹰笔直地坠下山崖。
看着老藏羚羊以自己那不算太阔的背作跳板,将生机让给了年轻的藏羚羊……所有的猎人们都惊骇地放下了猎枪。
藏羚羊之所以能够生存在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这与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密不可分。
它生活在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海拔4000米—5000米的“世界第三极”。
那里大气含氧量不足内地平原的一半,自然条件异常严酷,但藏羚羊却能在这种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繁衍生息,特别能适应高原严寒的自然环境。
在人类和其他动物难以生存的严酷环境下,藏羚羊能以每小时90公里—100公里的速度驰骋奔腾。
大群藏羚羊飞奔处尘雾飞扬,蔚为壮观。
在高原上,它们比其它任何动物都跑得更快。
藏羚羊性情柔顺,吃苦,忍耐,挑战生命的极限体现了一种更高的生存精神,这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
藏羚羊生活于青藏高原广袤的地域内,栖息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的无人区。
这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湖泊虽多,但绝大部分却是咸水湖,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食物。
藏羚羊是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它们在高寒、缺氧的高原上经受着高寒严酷而恶劣的环境考验。
藏羚羊不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具有生存技巧。
它们有群体长途跋涉迁徙的习性。
由于迁徙路线长达数千公里,沿途不仅植被稀疏,而且还要经受狼群等强敌的袭杀。
特别是在砾石、沙滩中行走、蹄子常被磨破、流血,但它们从不放弃跋涉,而是以惊人毅力忍受着疼痛和各种磨难,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走向诞生新生命和新希望的天堂。
藏羚羊的故事二:在美丽的大草原上,三个猎人骑着马追赶两只溃散的藏羚羊。
两天里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有幅对联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高原之舟——野牦牛野牦牛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它的全身都是宝,素有“高原之舟”之种。
野牦牛高大、威猛、披着一身黑色的长毛,成群结队,不惧狂风酷寒,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漫游着。
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动物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原,它却能登临享用。
野牦牛的自卫本领有:角抵、脚踩、用舌头舔。
野牦牛对人一般比较友好,但发现有人侵犯它的利益,或遇敌害侵袭时,就会瞪着血红的眼睛,低头翘尾,挺着双角,以锐不可当之势猛冲过来,奋力一搏,不和敌手拼个高低,绝不罢休。
特别是雄壮的公牛和爱孩子的母牛,为了保护它们的孩子更是奋力一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
因此野牛被称为“青藏高原图腾”。
野牦牛能为商队开雪路,能在马不能走的多石滩上、陡坡上行走,虽负重近百公斤,却如走平地。
它以高山谷地的茅草、芨芨草、狗尾草、火绒草、苦豆子草为食,饮冰水、卧冰雪,向来以它的“牛劲儿”不畏高原的风暴和严寒的冬日。
在夏季,它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米—6000米的地方,山高岭峻,十分荒凉,空气稀薄,植被贫乏,而且时常风雨交加。
但野牦牛练就了自己特长——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野牦牛还练就了十分敏锐的嗅觉,有危险时,雄兽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
一旦天敌接近,野牦牛便会头向下,尾朝空,马上狂奔飞跑,逃得无影无踪。
正是因为野牦牛练就了一身特长,有了无懈可击的实力,所以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野牦牛有极强的忍耐力,在沙漠中,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也特别炎热,最高气温可达到零上55摄氏度,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零上71摄氏度—82摄氏度。
到了冬季却又奇冷无比。
寒流袭击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经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恶劣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野骆驼非凡的适应力与忍耐力,使得它们勇敢无畏,能够吃苦耐劳,并拥有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机能。
它们就像沙漠仙人掌一样有着惊人的忍耐力。
穿行大漠不可缺的莫过于水。
据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的资料,野骆驼有着十分惊人的耐渴能力,可连续十多日不饮水,仍可照常役使。
野骆驼是典型的沙漠动物,它们不仅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的习性,而且它们还有独特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活能力。
它们在荒漠里找水源或者寻找食物时,不会成群结队地盲目出去,而是待机而动,适时地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目标。
野骆驼一般成群体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开始结成五六只,或二十只左右的群体,有时甚至达到百只以上。
在沙漠中迤逦行走时,几十只成年骆驼走在前面和后面,成群的小骆驼则排在中间,并常常沿着固定的几条路线觅食和饮水,称为“骆驼小道”。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沙漠里不仅干旱缺水,夏天酷热,最高气温达55摄氏度,砾石和流沙漫度可达71摄氏度—82摄氏度;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