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B.社会理论C.社会生活实践D.文化视野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B.消退C.分化D.泛化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D.加涅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B.常模参照测验C.描述性测验D.团体测验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一反应联结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18.以下哪一项不是班杜拉重点研究的社会学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D )A.攻击性行为B.亲社会行为C.性别角色的获得D.观察能力19.下列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C )。
A.吃饭穿衣B.漫无目的的幻想C.猜谜语D.回忆电话号码20.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A )。
A.行为改变法B.认知改变法C.精神分析法D.运动改变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25个题空,每空1分,共25分)1.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2.在西方心理学中,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3.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4.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5.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结构,这二者都重视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6.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7.完形一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8.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10.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1.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12.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不同(填“相同”或“不同”)。
13.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4.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5.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6.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17.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8.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9.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
20.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对学习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
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以及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2)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
但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行为,而只是导致了行为潜能上的变化或者思维上的变化,也可视为发生了学习。
(3)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
(4)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它不仅是人类具有的;而且在动物之间也存在学习;它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指态度、行为准则的学习,还包括从出生一直持续终身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2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基本规律包括以下两方面:(1)习得律与消退律。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例如,为了使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如果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则不给予强化,那么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
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
23.简述桑代克主张的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学习原则。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
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3)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4.请辨析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并思考如何用其相互关系来指导教学实践。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侧重点不同。
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
第二,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
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
第三,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
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第四,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
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发现。
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自接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现学习,但最主要的是来自接受学习。
因为通过接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得多,如果仅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知识,那么要耗费很长时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发现学习。
第二,发现学习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方面,接受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体经验做支柱,而发现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接受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可以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重新理解。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正确地认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①从总体上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可以综合使用。
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未成年时吸收、继承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中的精髓,接受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发现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而这些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
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还是学生赖以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经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