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谭建香生态批评

谭建香生态批评

枷锁下反叛的精灵——《野性的呼唤》之生态批评的解读谭建香摘要:生态批评是20 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思潮,它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探讨了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探究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杰克·伦敦在20 世纪初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角度探究该作品中主人公巴克在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挣开人类的枷锁,响应野性的呼唤,最终回归到大自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欲望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9)05-80-06杰克·伦敦是19、20 世纪之交美国最著名的自然主义流派代表作家之一。

伦敦以其勇敢的精神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风格,开始描写生活中粗糙艰涩的一面,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美国文坛“粗糙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这种写作手法给美国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正如评论家菲利普·方纳(Philip S. Foner)评价的那样:“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

”[1]《野性的呼唤》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中篇小说一经问世便成为畅销书,使伦敦一举成名。

这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曾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学者们竞相研究的热点文学读本。

在众多的研究该小说的学术论文中,有把该小说视为儿童文学或动物寓言进行研究,有将该小说视为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作品进行研究,也有从分析巴克形象身份寓意或解析隐含主题或探究伦敦寄寓在该小说中的人生哲学角度入手,虽也有少量文章从环境的转变来透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很少上升到生态批评的理论高度。

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剖析小说中主人公巴克在从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最终回归大自然的深层原因,即:人类生态整体主义意识的缺乏、无法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促使人类征服和统治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疯狂掠夺和施暴,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部规律,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破裂。

一、生态批评的兴起、内涵和特征以及现实意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人类经济空前繁荣,人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优惠时,也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批评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它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批评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学术和哲学背景。

1962 年,20 世纪最著名的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引起轩然大波,使生态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世界范围生态运动的开展。

1978 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生态批评作为新的文学批评思潮便由此诞生。

生态批评是一个庞杂、开放的体系,兼具有文化和文学批评的性质,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telty)给出了较为广泛的内涵“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2]蕴含强烈的比较文学意识,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特征。

生态批评以美国生态哲学家罗尔斯(H.Rolsdon)的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

罗尔斯顿继承了利奥波德(Leopord)的大地伦理思想,把“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和终极目的。

[3]48 生态整体观的核心特征是强调整体以及整体内部的联系,而不把整体内部的任一部分中心化。

生态整体观要求尊重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及其内在自然规律,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规律作为人类一切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作为衡量万物和人类自己,约束人类活动需求和发展的尺度。

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如果无视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规律,势必会破坏系统内部人类和自然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继而破坏掉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最终引发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是引起生态危机的另外两大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植根于西方基督教和哲学,把人类看成是生物圈的中心,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唯一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一切存在实体。

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只有具有理性的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仅具有工具价值,因而非人以外的其他存在实体被排除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之外。

根据王诺教授的定义,欲望的内涵主要有三层含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而生活;为了满足欲望,人必须努力去劳动创造并占有,在满足人的欲望和开发个人潜能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文明和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因而,人类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尽的。

一方面,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对物质的渴求急剧膨胀着。

正如波德莱尔描述的那样,人类的欲望如同压在人身上的“一个巨大的怪物”“用有力的带弹性的肌肉把人紧紧地搂压着,”[4]无限地膨胀着,与大自然有限供给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人类疯狂掠夺并施暴于大自然。

由此可见,人类生态整体主义意识的缺乏、无法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无限膨胀的欲望,是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规律、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破裂、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

生态批判与文学研究的结合,是20 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一次大转折,同时也是第一次将文学研究与拓展至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外部世界真正地联系起来。

因而,生态批评不仅消除了文化间的冲突,也缓和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重新建立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有利于缓和并解除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的严重威胁。

二、《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意义的探讨《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成名之作,讲述了米勒法官家的宠物狗巴克,被花匠助手骗卖给贩狗人,几经易主之后成为北极之地的雪橇狗,在人类大棒的毒打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巴克凭自己的意志和智慧适应了环境,并在雪橇狗群中赢得了“领头狗”的地位。

索恩顿将饱受淘金人查尔斯一家的虐待而精疲力竭的巴克救出并成为他的新主人,而巴克也几次冒生命危险营救索恩顿,回报其救命之恩。

在索恩顿被伊哈人杀死后,巴克报复了伊哈人并回归到大自然,成为狼群领导者和嗜血杀手。

巴克在环境的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野蛮的狼狗,并挣开人类文明的枷锁,响应野性的召唤后回归大自然。

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和谐、整体利益和内部规律遭到破坏,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上:和谐——对立——失去和谐,同时也揭示了导致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人类生态整体主义意识的缺乏、无法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下面以巴克在变化的生活环境中的转变为主线对文本进行解析。

1.米勒法官大屋中舒适安逸的生活巴克出生在宁静美丽的米勒法官大舍中,他的父亲是圣伯纳大种狗,母亲是苏格兰牧羊犬。

在那里,巴克过着舒适安逸的贵族生活,是兼具人性和野性的精灵。

“巴克既不是宠物,也不是猎狗,但这一片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5 期—82—地却是他的。

他跳到游泳池里游泳,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他给法官的女儿摩莉和爱丽丝当保镖,陪她们在漫长的黄昏或是清晨到处游逛。

冬天的晚上他睡在法官脚边,面对着图书室呼啸的火苗;他把法官的孙子背在背上,或是跟他们在草地上打滚……”[5]284 此时的巴克生活自由自在,与米勒法官一家关系非常亲密和谐,俨然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员。

这表明以巴克为代表的大自然和以米勒一家为代表的人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2.贩卖漫途中受到的虐待然而好景不长,巴克贵族般的生活在人们纷纷前往北极淘金的人潮中悄然结束。

克朗代克的新发现使淘金人流对狗的需求空前高涨。

“人类在北极的黑暗探索中找到了一种黄色的金属;因为轮船公司和运输公司都在大肆吹嘘这一发现,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往北方拥去。

他们人人都需要狗,结实的狗,肌肉暴突能干活的狗,有厚而长的毛能经得起霜冻的狗。

”[5]283 发财的巨大欲望支配着人类到处搜寻着狗,作为自然物种的狗因而遭受着空前的劫难。

巴克也不幸被法官家贪婪的花匠助手骗卖给了陌生的贩狗人,继而被转卖给沙龙老板,之后又被转卖给了穿红色绒线衫的人。

在运输途中受到贩狗人的毒打和沙龙老板的虐待,被绳子绞得晕死过去。

可见,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求,对生态系统内的自然物种进行残酷的压迫和虐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和整体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开始改变。

凶残的红色绒衫人对巴克的虐待有增无减,巴克坚持反抗,但最终被他的大棒驯服。

“在一次特别的猛烈的打击之后勉强站起身子时,他已昏昏沉沉再也扑不出去了,只能颤颤巍巍有气无力地迈了迈步。

血从他鼻子、嘴和耳朵里流了出来,他那身漂亮的毛衣上溅满了斑斑点点的带血的唾沫。

这时那人却抢先一步对着他的鼻子狠狠地一棒打了过来。

这一棒可痛得他钻心彻骨,比他挨过的所有的棒子都厉害。

”[5]290现实的残酷性唤醒了巴克潜在的狡猾天性,巴克决定暂时放弃反抗,并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类。

在这些被利欲熏红了双眼的贩狗人看来,狗们仅具有为人类所利用的工具价值,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工具价值了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满足其欲求,对大自然物进行征服和统治并实施血腥的暴行,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使人类子系统与自然子系统相对立。

因此,巴克时的驯服是以他流淌的鲜血换取的,也是以人类和自然的对立为代价的。

巴克这个大自然物种已经开始怀疑文明社会中的人性,并慢慢摒弃文明社会赋予他的人性。

后来,巴克被政府送信员佩罗特和法郎索瓦买走,成为雪橇狗,离开温暖的南方,开始了艰难的北上之旅。

3.北上苦役中勇夺领头狗的地位,达斯卡格卫惨遭无情淘汰后被变卖在巴克踏上北方土地的那一刻,他便被带到生与死的边界上,为生存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恶劣的环境,在这过程中,巴克历经恶劣环境的考验,受尽人类的种种折磨虐待,他开始在人类文明的枷锁下进行反抗,释放出潜藏的野性。

在目睹伙伴鬈毛被领头狗斯匹茨咬死并被狗群吞食后,巴克被系上了皮带和带箍,成了雪橇狗。

与其他强大而习性各异的狗一起,在佩罗特和法郎索瓦的鞭子的驱赶下,在严寒冰冻的雪地上拉着沉重的雪橇,执行着艰巨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