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9-2020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 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基因重组无关B. 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只能来源于基因突变C.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说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详解』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基因重组无关,与等位基因Aa的分离有关,A正确;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能来源于基因突变,也可以来源于基因工程的基因重组,B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说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物种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③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④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隔离通常分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正确;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②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③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的叙述正确,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详解』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5.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 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 观察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相同D. 观察两个种群是否能发生交配『答案』B『解析』『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则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反之属于同一个物种。

故选B。

6.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 甲、乙两物种通过捕食关系发生了共同进化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B、客观上物种甲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乙的进化,B错误;C、甲、乙两物种通过捕食关系发生了共同进化,C正确;D、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7.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施用新型抗生素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发生了进化B. 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 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答案』C『解析』『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A错误;B、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超级细菌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并不一定灭绝,D错误。

故选C。

8.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杀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杀虫剂)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

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根据以上信息,不能得出A.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丙地区高B. 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低,抗性基因频率为9%C. 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D. 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答案』D『解析』『详解』A、甲地区的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是A为12%,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A为9%,A正确;B、通过分析可知,自然选择通过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丙地区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低,抗性基因频率为9%,B正确;C、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正确;D、乙地区的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不是基因突变的频率高,单从题干不能判断3个地区的基因突变率的高低,D错误。

故选D。

9.某一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4块,由此形成4个完全独立的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这4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 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 髙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及进化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库,4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种群各自因突变和重组导致的基因频率改变是互不相关的,A错误;基因频率是种群内某种基因占该基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如果某种群的个体数因各种原因而改变,则必然影响种群基因库中某些基因的个数和其全部等位基因的个数,所以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错误;4个种群发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开通与否也不是诱导种群发生变异的因素,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1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B.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 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D.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

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形成共同进化的关系。

捕食者的捕食降低了被捕食者的中间竞争,从而更多的被捕食者可以生存,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因此捕食关系会不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A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一个种群和另一个种群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因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对方的基因频率,C错误;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可见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D正确。

11.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 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 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答案』B『解析』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D正确。

12.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D。

1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C. ②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 、尿素等物质D. 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穿过11层磷脂双分子层『答案』B『解析』『详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液④,B错误;C、②血浆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正确;D、氧气从外界进入肌肉在组织细胞的模式图为:所以当氧气从外界进入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需要穿过11层生物膜,22层磷脂分子层,D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