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球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和趋势综述_李军
全球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和趋势综述_李军
油气合计 剩余可采储量
Bboe 916 127 1043
累积产量 Bboe 267 12 279
2013 年第 12期 15
地质与矿产
域,特别是来自深水区。
四、海洋天 然 气 水合 物由资源调查
全球油气新发现的区域已经完成了从陆地向浅海 逐步转向开发利用
的过 渡,正在 朝 着浅 海向深 海 转移。全 球 浅 水区油气 勘探与油气储量增长的高峰期在上世纪的1964~1979 年间,16年平均年发现油气储量405亿桶油当量。此后 年均发现油气储量逐步降低。1994至2010年的另一个 16年,浅水区年均发现油气储量仅为76亿桶油当量。深 水油气储量发现却在后一期间呈持续增长态势,特别 是近几年,深水的平均年储量发现已超过浅水。318个 主要近海盆地年单井平均新增油气储量也反映了油气 勘探重点由陆地到浅海、再到深海的变化进程。从历 史数据来看,陆地单井平均新增油气储量高峰出现在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浅海则在50年代后期至70年 代后期,这一期间浅海年单井平均发现可采储量超过 150百万桶油当量,最高年份达443百万桶油当量。随后 浅海这一数值开始下降,近10年年单井发现可采储量 大致在10百万桶油当量上下。从这一指标和上述数据 看,全球范围浅海区的油气储量发现高峰已经过去,深 水区尚处于储量发现高峰期,重点盆地一般深度深水 区新发现油气田的平均规模已经开始减小,深水勘探 正在进入更深地层层系(例如盐下构造)的同时不断地 向更深水(例如3000米以深)推进。
储量为35171亿桶油当量,海洋13215亿桶油当量约占 其37.6%。海洋已发现储量中,深水与浅水陆架的比例 是1:8.5(表2)。上述油气可采储量、产量的数据表明 (表2、表3):(1)海洋油气资源可能占全球的40%左 右;(2)海洋天然气占的比重大于石油;(3)从近海318 个盆地看,陆地、浅水和深水油气的采出程度分别为 36%、23%和8%;(4)海洋产量的权重在提高;(5)海 洋油、气年产量中天然气产量的比重在增加,即由累计 产量占比25%,增至2007年天然气产量占比39%。
30%
(数据来源:依据USGS和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分1996年前后2个段的统计、计算。)
剩余可采储量பைடு நூலகம்
MMboe
%
1,188,245
64%
915,504
77%
127,181
92%
1,042,684
79%
2,230,929
70%
表3 全球318个盆地陆地、海域油气可采储量、产量与采出程度
全球
原油+凝析油
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基本 成熟、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等技术发展迅速。国际 上大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应用海水作为工业冷 却水,其用量已经超过7000亿立方米。目前,世界上最
大的海水循环冷却单套系统(配套1100MW核电机组) 循环量达15万立方米/小时,最大的烟气海水脱硫单机 规模700兆瓦。大生活用海水技术在我国香港地区年冲 厕海水使用量2.7亿立方米。
铜,镍,钴,锰
钴,镍,铅,铂
开发制度安排
保留区制度
参股/联合企业
(资料来源:依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网站.jm/en/home相关资料整理。)
多金属硫化物 洋脊、弧后盆地
500-2000米 ~4亿吨
铜,铅,锌,金,银 参股/联合企业
14 2013 年第 12 期
地质与矿产
全球海域油气每年新增储量占陆地、海洋总新增 油气储量的比重在增加。全球318个近海主要盆地新增 油气储量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一比例从上世纪40年代 的10%上升至目前的大约60%。这一趋势在其中的28个 重 点 盆 地 更为明显,在 近10 年内,重 点 盆 地海 域 共 钻 探井2978口,与陆上相当。但海域发现的油气田为581 个,陆上仅为293个,海域占油气田发现个数的66%。海 域部分新增储量为原油590亿桶、凝析油42亿桶、天然 气 4 0 7亿 桶 油当量,分 别占 海、陆 合 计 的 9 4%、9 4%和 95%。即从28个重点盆地近10年的统计数字看,海域新 发现的油气田数量多,累计储量大。近年来,全球获得 的重大勘探发现反映了同样的规律,即有50%来自海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
图1 近年来国际海水淡化规模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依据国际脱盐协会网站/和 /网站数据整理。)
318个盆地
可采储量1 MMboe
表2 全球318个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可采储量与产量
累积产量
MMboe
%
陆地
1,867,918
679,673
36%
浅海
1,182,823
267,319
23%
深海
138,688
11,508
8%
海域小计
1,321,511
278,827
21%
陆、海合计
3,189,428
958,499
关键词:海洋资源 海水资源 海洋油气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 近 3. 6 亿平方千米,约占地 球 表面 积的 71%。海洋是 全 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的 重要调节器,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 可持 续发 展的战略 资源 接 替 基 地。随 着人口增多、经 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海洋资 源 种 类和 数 量不 断 增多,海洋 资源开发 潜力巨大 。今 后一个时期,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 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 空间资源等。在现有科技水平和开发能力的前提下,依 据国际海洋法赋予的开发权利,海洋开发总体上呈现 出开发资源总量不断增大、开发海域由浅海向深海发 展的趋势,但在主要开发的资源上则呈现出不同的特 点。
此外,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方面,全世界每年从海 洋中提取海盐6000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溴素 50万吨。美国仅溴系列产品就达100多种。以色列从死 海中提取多种化学元素并进行深加工,主要产品包括 钾肥、溴素及其系列产品、磷化工产品等。
二、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竞 争日趋激烈
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5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 积49%。国际海底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表1),包括 矿产资源(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 深 海 生物及其 基 因资源、空间资源、环 境 数 据 与信息 等。据初步估算,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资源量700 亿吨,富钴结壳资源量210亿吨,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量4 亿吨。
中东 50%
其他 20%
亚太 10%
美洲 10%
欧洲 10%
图2 国际海水淡化市场份额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依据国际脱盐协会网站/和 /网站数据整理。)
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 淡化单机产量分别达到7.6万立方米/日、3.6万立方米 /日和1.5万立方米/日,且近几年新建的海水淡化工程大 多在几十万立方米/日。如: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海水 淡化厂建于沙特阿拉伯,日产淡水88万立方米;最大的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厂也建于沙特阿拉伯,日产淡水80 万立方米;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建于以色列,日产 淡水33万立方米。
用已是解决全球沿海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并已经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从国际市场来看,近20年来国际海水淡化装置贸 易量年均增长500多万立方米,而且有继续增长的态势 (图1)。2 0 0 2年全 球 淡化市场总额约为 2 5 0 亿美 元, 2005年为3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5%(工厂和设 备费,不包括整个市场链),预计到2015年全球市场规 模将达约700~950亿美元。且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 水资源的短缺以及海水淡化技术成本的下降,国际海 水淡化市场潜力巨大。从区域分布来看,中东地区占明 显的主导地位(超过市场份额的50%),其次是亚太地 区、美洲和欧洲,分别占10%(图2)。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一种高密度、高 热值的非常规能源,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三百米的海 洋及陆地永久冻土带沉积物中,其中海洋天然气水合 物通常埋藏于水深大于300米的海底以下0~1100米处, 其资源量是陆地冻土带的一百倍以上。因此,天然气水 合物被普遍认为将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接替能源,同 时也是目前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的一种新能源。
三、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由浅 海延伸至深海
截 至 2 0 0 8 年12月,全 球 318个 盆 地海洋部 分累计 发现油气田6005个,油气可采储量(原始可采储量,探 明+控制)为13215亿桶油当量(表2)。根据对USGS和 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分1996年前后2个段的统计、 计算,全球(不含美国)截止2008年底的油气原始可采
收稿日期:2013-09-10011-10-20 第一作者简介:李军(1982-),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资源研究。
2013 年第 12期 13
地质与矿产
在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海水淡化成本也逐 步降低。在海水淡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海水淡化 成本也逐渐降低。其中,典型的大规模反渗透海水淡 化吨水成本已从1985年的1.02美元降至2005年的48美 分。且在成本的组成上,运行及维护、能源消费和投资 成本均逐年下降。目前,国外每吨淡化水出厂价格一般 为0.6-0.9美元。
国际海底区域(以下简称“区域”)及其资源是全 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 关国际法,勘探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活动应由 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企业部进行,或由缔约国或在缔约 国担保下的具有缔约国国籍或由这类国家或其国民有 效控制的国有企业、自然人、法人或符合条件的上述各 方的组合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