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级心理咨询师必考案例问答题

二级心理咨询师必考案例问答题

二级案例问答题一、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三级P5-6)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二、在咨询中应避免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什么?(三级P12-13)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免多重问题。

4、避免修饰性反问。

5、避免责备性问题。

6、避免解释性问题。

三、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会谈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三级P13)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四、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些什么?(三级P13)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五、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三级P26-29)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

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五、心理咨询师如何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三级P28-29)心理咨询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要有自知之明有,不能包揽一切。

1、明确自己的胜任力。

2、理论上,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性问题。

3、对精神病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只能进行有条件的辅助工作。

4、慎重对待出现神经症性问题的求助者和能够确诊为神经症的求助者。

5、综合分析和鉴别精神病性问题和神经症性问题。

七、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三级P14)1.选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

2.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3.选用SCL-90测验,用来了解其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

4.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

5.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

6. 选用SRRS 测验,用来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

八、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三级P9、P15-16)1.该求助者的出生情况及婚恋情况。

2.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3.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4.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

5.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

6.该求助者的生活状况。

7.该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情况。

8.该求助者的娱乐活动。

9.该求助者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10.该求助者的家族史。

11.该求助者的疾病史。

12.该求助者的既往心理咨询史及心理测验情况。

13. 该求助者的家庭成员关系。

14.该求助者的价值观、信念或理想。

九、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

(三级P16-17)1.童年生活经历:(1)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亲训斥;(2)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3)父母感情融洽;(4)父母管教严厉,做事追求完美。

2.青少年期情况:(1)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2)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3)没有要好的朋友;(4)学习、就业很顺利。

十、对该求助者目前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三级P17)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如下整理:1、精神状态:紧张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2、生理功能改变:即躯体异常感觉:心慌、脖子僵硬、疲劳、食欲和睡眠问题3、社会功能状况:妨碍求助者恋爱、工作受到影响、影响人际交往十一、为确定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需对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临床资料相互印证比较,请将本案例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

(三级P23)1、求助者的主诉:近一年多焦虑、紧张,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伴失眠2、家属报告:求助者家庭优越,从小教育严格,懂事听话。

性格较内向、胆小怕事,追求完美。

学习成绩优良。

3、摄入性谈话:(1)求助者一年前失恋,快毕业了,论文没有写完。

骨折、耳聋、掉头发,什么都干不下去,失眠,一天睡两三个小时。

(2)感到毕业渺茫,没心思找工作。

(3)亲朋好友不能帮忙。

最想解决的问题是治好病,如期毕业。

4、临床观察:求助者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思路清晰,有礼貌。

5、心理测验:EPQ的结果:典型内向、典型情绪不稳定SCL-90的结果:躯体化3.8、抑郁3.2、焦虑3.9、敌对2.56、作品分析7、其他。

十二、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举例: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该求助者未发现身体疾病,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必病变的基础。

2、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不良情绪的引发局限于最初事件,没有出现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持续时间一个多月,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

6、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十三、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举例: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该求助者未发现身体疾病,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必病变的基础。

2、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无法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持续时间两个多月,有一定程度的痛苦,社会功能受损较重,且负性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泛化。

6、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级咨询技能部分一、在咨询时,怎样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三级P52)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咨询师的咨询理念、咨询态度、个性特征等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至关重要。

3、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二、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怎样把握共情技术?(三级P63-64)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咨询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咨询师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就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7、表达共同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8、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三、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三级P75-76)1、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确定从那个问题入手。

3、双方商咨询目标。

(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四、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内容?(三级P73-74)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4、可行的5、可以评估的6、双方可以接受的7、多层次统一五、针对该求助者的咨询,应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

(三级P81-82)1、诊断阶段:(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收集求助者相关信息(3)明确求助者的问题、原因及严重程度,并做出明确的心理诊断。

2、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促进求助者的发展与成长。

(1)调整求助者动机。

(2)商定咨询目标、方案并实施。

3、巩固阶段:总结提高。

(1)布置家庭作业(2)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3)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4)巩固咨询成果六、咨询时如何制定咨询目标?(三级P82-83)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按照咨询目标、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效果及评价手段、双方的责权义、时间与次数的安排、相关费用及其他问题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七、咨询时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三级P82-83)包括以下内容:1、咨询目标2、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3、效果及评价手段4、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5、次数与时间安排6、相关费用十八、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八、请说出面质技术的定义和求助者的常见矛盾。

(三级P107-108)1、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惠统一。

2、常见矛盾有:(1)理想与现实不一致(2)言行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九、请说出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三级P109)1、要有事实依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三级P108)1.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

2.激励该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该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

4.促进该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

5.给该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十一、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

(三级P160-163)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

2、表现形式:(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语、赘言等。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题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