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 用于较早期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CK升高的程度与 梗死的面积成正比。 而且CK-MB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是否成 功。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5
CK-MB 与 CK 比值在诊断中的意义: (1)CK-MB 免疫抑制法的正常值 0~30U/L, CK 比浊法正常值 20~200U/L; (2)如 CK-MB/CK 比值在 6%~25%, CK-MB 增高考虑心肌受损可能性大; (3)如 CK-MB/CK 比值<6%,CK-MB 增高考虑骨骼肌损伤引起; (4)如 CK-MB/CK 比值>25%,CK-MB 增高很可能是是 CK-BB 异常增高导致 CK-MB 推算出错,此时应考虑肿瘤或脑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实验室干扰引起, 如血脂过高引起比浊法不准确或巨 CK 血症 M 亚基不能完全被封闭引起。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6
1. 药物原因 他汀是最常见的引起 CK-MB 升高的药物,主要与他汀肌溶解有关,故 CK 升高水平更为明 除此之外,某些麻醉药、镇静催眠类药物、乙醇、秋水仙碱等药物均可引起 CK 和 CK-MB 高。
2. 运动影响 一般生化检查要求检查者前两天尽可能避免剧烈的运动和锻炼,尤其平常比较少参加锻炼的 查者,即便检查前不很剧烈的活动也可能会引起 CK 明显升高同时伴有 CK-MB 不同程度的 高。
• 在AMI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一周。
• 但不具备组织特异性,而且敏感性不高(AST诊断AMI敏感性77.7%, 特异性53.3% ),故单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而且分子较大, 6~12h才升高,24h才达峰值,远不能满足尽早干预,恢复血液灌注 的要求,当今医学界已不主张AST用于AMI诊断。
3. 发热 发热尤其是高热可以引起肌肉损伤,所以对于感染发热的病人如果 CK 轻度升高并不用特别 理。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7
• 4. 手术或挤压创伤
• 手术或挤压创伤导致肌肉损伤,有时手术后 1~2 个月 CK 仍然会不 同程度增高,这种病人如果因其它原因再次入院,如没有仔细询问患 者近期手术史,往往会因不清楚 CK 或 CK-MB 增高的原因而进行很 多不必要的检查。
一、心肌酶谱检测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肌酸激酶(CK)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乳酸脱氢酶(LDH)
•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1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 AST广泛分布于 人体的心、肝、脑、肾、胰腺和红细胞等组织中,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低于 CK,且特异性较差。目前已知GOT有两种同工酶:S-GOT存在于细胞浆中, m-GOT存在于线粒体中。正常血清中仅有S-GOT,一般无m-GOT。当心肌 损伤,尤其心肌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m-GOT含量增高。若m-GOT/T-GOT (T-GOT为血清中总的GOT值)>0.25并除外其他组织病变时则提示已发生 心肌细胞坏死。
• 5. 年龄因素
• 14 岁以下儿童的 CK-MB 无论是绝对活性或相对活性,一般要比成人 高出 2~3 倍。由于不同年龄人群的 CK-MB 正常值范围不同,所以 对怀疑有心肌炎的儿童,建议以肌钙蛋白作为主要血清学参考指标。 另外,妊娠 3 个月左右的患者, CK 和 CK-MB 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 6. 其它系统疾病
• 肿瘤、脑部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低
钾血症等病变也会引起 CK 和 CK-MB 增高,其中肿瘤、脑部疾病可
引起 CK-BB 增高,但由于 CK-BB 不直接检测,这部分数值被计算入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3
组织 骨骼肌 脑 心脏 胃 小肠 肾 肝
CK-MM(%) 98.9 0 78.7 4.3 12 2.8 0
CK-MB (%) CK-BB (%)
1.1
0.06
2.7
97.3
20
1.3095.7源自880097.2
0
100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1/17/2021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2
肌酸激酶(CK)
• CK也称肌酸磷酸肌酶(CPK),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 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含量 很少。是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CK有3种异构同 工酶,即CK-MM、CK-MB、CK-BB。骨骼肌中主要含 CK-MM;心肌中70%为CK-MM,20%~30%为CK-MB: 脑组织、胃肠、肺及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含CK-BB。各个同 工酶存在的分布表:
4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CK-MB主要分布在心肌内,在骨骼肌、脑等组织中也有少量。检测 CK同工酶可以区分增高的CK究竟来源于哪种病变组织。正常人血清中 CK几乎全是CK-MM,约占94%~96%以上,CK-MB约在5%以下。若血 清中CK-M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 CK-MB在AMI发生后4-6小时即 可升高,24小时达峰值,48-72小时恢复正常,CK半寿期10-12小时。CKMB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于总CK,故CK-MB和CK总酶常同时测定,这样更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进展的分析。一般认为血清CK-MB≥6%(即 MB占CK总活性的6%以上)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骨骼肌病变时 CK-MB虽可增高,但通常<5%。
巨CK1(即CK与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通常是CK-BB与IgG形成的复合物) 相关疾病:常出现在50岁以上的女性,有较高的死亡率,多与肌炎、心血管疾病 有关,如干燥综合症,进行性肌萎缩,急性药物中毒,风心伴心衰等; 巨CK2 (一种低聚的线粒体CK,又被称为CK-Mt)相关疾病: 常见于患恶性肿瘤 或肝病的成人以及心肌病儿童,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如肺癌伴肝转移,原发性 肝癌等,这样的病例95%是O型或B型血的癌症患者,原因是部分癌症病人免疫系统 混乱,其中的一些免疫球蛋白充当的辅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