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受众理论 传播学

第9章 受众理论 传播学


力和影响。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
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大众传 播所导致的文化均一性和流动性等是现代大 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大众社 会论的六个基本条件是: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验的发展;
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到内向型又到外向型的变化过程。这 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 其结果是社会成员的自主性降低和均质性增加,从而成 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William Korn hauser
孔豪瑟: 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一方面,一般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 另一方面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一般大众的压
一书中,对受众理论作了一个总结,把它们分为四种类型。
1、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2、受众的社会分类论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4、受众的文化规范论 除此之外,还包括两种理论类型: 5、 社会参与论 6 、信息平衡论
1、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的理论基础是 “刺激-反应”论,它是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 度出发来来对受众加以研 究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 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 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 在大众传播学,其并不存 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 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 各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 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 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 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 因人而异。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
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个
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
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 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 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 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 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
第十章 受众理论
受众
一 受众的含义 及基本特征
二 受众研究的 经典理论
一 受众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一)大众及大众社会理论 (二)受众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三)受众的类型及制约因素
(四)受众媒介观念
(一)大众及大众社会理论:受众概念产生的基本前提 1 大众: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 点。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 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总是隶属于某一社会群体。其群体背景可以分为 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意义上的,如性别、年龄、 学历、职业、民族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如家 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的归属 阶层等。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 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分析,提出了既有政治 倾向假说。 (2)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见受众的权利部分) (3)作为市场的受众
为,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制作、主动评价及媒介的发展设计,
观察指标有参与频率、参与内容、参与深度三种。
二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一)受众理论类型 (二)受众媒介接触动机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
(三)受众信息接受研究: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
(一)受众理论类型 1975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 德弗勒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
5 受众的特征:广泛性;不确定性;独立性;能动性;隐匿性。
(三)受众的类型及制约因素 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 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 众); (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
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 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五)受众媒介观念
受众媒介观念是支配受众
使用媒介的基本看法,其 本质是受众的媒介理性, 通过受众的媒介了解程度、 媒介信任程度、媒介参与 程度来衡量。
(1)媒介了解程度:
指受众对媒介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技术,
媒介发展状况。
(2)媒介信任程度:
是受众对媒介信任感的整体评价,主要标准在于媒介是否是一个 可靠的信息源。判断媒介信任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 媒介栏目的忠诚度,二是媒介内容的可信度。 (3)媒介参与程度: 衡量的是公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除去信息接受以外的其他参与行
2 大众的主要特点:
规模 巨大
分散性
匿名性
流动性
无组 织性
同质性Βιβλιοθήκη 3 大众社会理论(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 卡尔· 曼海姆。他认为,随着产业化的 发展,人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 合理性,但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 剥夺了一般人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 能力,并把这些活动托付给少数居领 导地位的精英人物。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代表人物有 20世纪50年代的密尔斯、李斯曼、孔 豪瑟。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
层的扩大;
(6)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二)受众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 受众是谁?Audience (1)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 或称阅听人,是对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 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络的 浏览者等等; (2)受众,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是信息流程的终端,又称受传者。受众 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 “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 信者”; (3)受众是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复杂 的子系统,他们是信息的受传者,又是 反馈信息的发布者。
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
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 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提 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媒介就是
社会关系。
例如:群体压力理论是一种与社会关 系论相关的理论。
4、受众的文化规范论 文化规范论与前三种理论有所不同。前三种理 论是以受众为出发点来探讨媒介与受众之间的 关系,而文化规范论则以传播媒介为出发点, 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 变化。 受众的文化规范论认为,受传者能够从媒介内 容中学到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加强或改变 原有看法。大众传播媒介不一定能直接改变受 众,但由于受众是在社会文化之中生活的,因 此,大众传播可以先改变社会文化,从而间接 地实现对受众的改变。这种理论强调大众传播 间接和长期的效果。
参照受众:受固定群体环境影响而接触媒介的受众。
特约受众:受媒介邀请对信息评议的个人或集体。
影响和制约受众的主要因素包括(见马莱兹克的传播模式 图): (1)受众的文化传统因素的制约 (2)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的制约 (3)受众所属群体的制约 (4)受众的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制约 (5)受众的性别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6)受众的个人因素与心理特征的制约
一般性受众: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却有其共同的特点,接触
很多媒体,却没有固定的接受方向。他们关注的信息广泛,人数
众多,被称为“广受众”。大众传播媒介以“广受众”为主要传 播对象; 特殊性受众:具有分散 多样和匿名的特点,但在关注和选择信息上 表现出某些共同兴趣,并形成一种传播意义上的分众格局。 基本受众: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受众,数量大,其主体部分与传媒 的适应关系最明显。
4 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受众的权利主要包括:
(1)、传播权;又称表达权、告诉的权利。它是指受众“有权把 他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 告诉别人。凡是用恐吓或惩罚迫使他保持缄默,或剥夺他利用 传播渠道的机会,就是侵犯了这项权利。
(2)、知晓权;受众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大 众传播来说,受众有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和通过传播媒介 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种种真实的消息情报,有权 及时得知政府、行政机构等的有关公共信息和国内外每天发生 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事件。凡是有意扣留这些信息,或者传 播假的或歪曲失实的信息,就是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 (3)、媒介接近权,指受众利用新闻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 社会参与论
美国学者J· A· 巴隆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 表了《接近媒介权——一项新的第一修正 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 的概念,1973年,他又出版了《为了谁 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一书,对 权利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 指出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 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 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尊重受众、提高 传播效果,在形式上尽可能地考虑到受 众这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和权利。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接触媒介动机研究) 理论出发点: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媒介内容 ; 理论假设:媒介体验的意义只能来自于人们自身; 使用和满足研究起源于40年代。 1 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哥伦比亚 大学广播研究室的赫卓格。 1944年,他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 目11位爱好者进行了访谈。认为有三种心理需求使 得人们喜爱的知识竞赛节目: (1)竞争心理学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密尔斯:
认为旧中产阶级已经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管理人员、专
业和事务人员为主的新中产阶级,即白领。人们常常抱有
一种失落感或无力感,在业余生活中则音乐逃避到大众传 媒提供的消遗或娱乐领域,他们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 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李斯曼:
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
的成因,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经
2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研究:
一定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以便人们对事情
真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6)监督权: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的一项权利。它是指 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有查看并监督 的权利,以免其产生不良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