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钢集团发展海水淡化项目的意见与建议海水淡化开发小组编制日期:二〇一二年四月前言海洋是人类世界最大的水库,国际经验表明,在解决水资源的众多措施之中,海水(苦咸水)淡化是实现资源和环境双赢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包括淡化水厂、淡化设备制造、浓盐水综合利用、高性能机械设备研发与制造、高分子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等在内的海水淡化产业正在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我国已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从战略高度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国内海水淡化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海水利用率不足,海水淡化用水占国民工业、生活用水的比例还比较低,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主要是关键设备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生产能力,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中,这些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因此近年来在国内海水淡化市场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刺激下,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纷纷涉足海水淡化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海水淡化应用规模、研发能力及设备生产能力。
国内海水淡化领域经过了十一五的孕育期后,已经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为抓住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泰山钢铁集团的基础条件优势,促进泰山钢铁集团产业优化升级,拓宽泰山钢铁集团的产业链,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泰山钢铁集团海水淡化开发小组经过认真调研,充分掌握了国内外海水淡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泰山钢铁集团海水淡化产业的总体思路:一、海水淡化作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同时作为战略性产业,国家及国内外企业对海水淡化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国家政策扶持及市场竞争将越来越强。
二、泰山钢铁集团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应以海水淡化装备加工制造为方向,充分发挥泰钢不锈钢原材料的基础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吸收打破海水淡化技术障碍,对不锈钢装备制造加工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公司集团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的加工能力目录一、立项的背景和必要性1(一)全球淡水资源紧缺化加剧,我国淡水资源形势严峻1(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途径2(三)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3(四)泰山钢铁集团具有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和优势4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技术、经济可行性6(一)海水淡化产业的范畴61、海水淡化厂62、海水淡化设备制造63、相关产业6(二)技术可行性71、海水淡化技术现状72、应用情况8(三)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经济可行性111、海水淡化成本的影响因素112、典型海水淡化厂成本分析113、海水淡化应用经济分析134、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4(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市场前景151、国际市场海水淡化设施制造市场前景152、国内市场海水淡化设施制造市场前景16三、对于泰钢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17(一)泰钢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指导思想17(二)泰钢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优势17(三)泰钢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不足18(四)泰钢海水淡化开发组工作初步思路19一、立项的背景和必要性(一)全球淡水资源紧缺化加剧,我国淡水资源形势严峻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然而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危机。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作为基础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储水量下降、河湖水面锐减干枯、农用化学品污染、工业和生活污水增多及用水浪费等共同造成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
全世界每年约有包括儿童在内的数百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得不到洁净饮用水正常供应的人口将上升到28亿~35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6年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20世纪全球用水量增加了6倍,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为实现21世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世界各国责无旁贷。
图1地球水资源构成根据《世界大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的水资源统计,全球水体的总储量大约13.59亿km3,但其中97.47%是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海水、咸湖水和地下咸水。
淡水储量约为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图1)。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住0.26%。
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数据,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还有1/4的世界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状况。
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将为水所困。
我国不仅属于缺水国之列,而且分布不均,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l/4,位居世界第109位,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长江以北的沿海城市更为严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国际缺水标准。
2002年全国34个主要沿海城市供水状况统计,人均用水低于100立方米/年的城市有26个,占城市统计总量的76.4%;天津、大连、营口、舟山、烟台5个城市的人均生活用水量低于40立方米/年,其中天津最低达到33.79立方米/年,青岛、威海、汕头等11个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在40-70立方米/年。
我国是一个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国家,淡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既患贫,更患不均。
尤其是占国土一半的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途径水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耕地盐渍化等后果,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通过蓄水、跨流域调水、开发地下水等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时空位移,但不能增加淡水资源总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争议。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储水量约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5%,占地表水总量的97.5%,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
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索取淡水来解决“水的危机”,一直是全球努力的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海水淡化已经发展成为大规模开辟新水源的成熟技术,也是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海水淡化工作,共有约14000座海水淡化厂。
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总产量已达到日均6348万吨,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额达到248亿美元,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
目前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我国沿海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海水淡化厂也有几十家,装置总容量为66多万立方米/日。
多年的运行实践已经证明:海水淡化既可提供经济、安全、不受季节气候影响的、用之不竭的稳定水源,增加淡水总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是实现资源和环境双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取水之路。
充分开发利用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水资源发展海水淡化,将成为增加我国淡水资源的一条的重要战略途径。
可以预计,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尖锐化,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我国从1994年起就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一系列政策举动从战略高度推动了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2005年,国家发改委、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鼓励沿海地区政府、企业以及其他资本参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
同时规划要求凡沿海电厂都一律不再供给陆地水,而是需要电厂自己解决锅炉用水和冷却水的问题。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之后,又有一批关于技术成果转化、产业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出台。
在20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于从事海水淡化项目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企业从事海水淡化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即前3年免税,后3年税收减半。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新兴产业,建立国家级示范工程,加快海水淡化的自主化和规模化发展,开展产业技术经济和政策性示范,实施海水淡化科技产业化工程,鼓励并支持沿海城市、海岛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建设。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
(四)泰山钢铁集团具有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和优势1、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莱芜市,在京福、京沪、济青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加工产业优势和旅游文化产业优势(图2)。
莱芜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加工基地,拥有雄厚的装备制造和钢铁深加工实力,是山东半岛城市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龙头城市。
从全国范围看,山东省是最适合推广海水淡化的区域,作为山东省钢铁产业基地城市的莱芜率先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加工技术,对于整个山东地区海水淡化的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为莱芜市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图2泰山钢铁集团地理位置2、产业基础泰钢具备80万吨不锈钢的产能,产品涉及200、300、400系列不锈钢,双相不锈钢也已经进入研发的冲刺阶段,其中316L和2205不锈钢为海水淡化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明显的材料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