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解析:选A。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解析:选A。

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解析:选C。

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

4.(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他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解析:选B。

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

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

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

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认为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解析:选D。

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收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

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6.(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解析:选B。

据材料“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可得出该思想家为董仲舒。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为孟子的观点,故A 项错误;“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为法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这是宋代张载的观点,故D项错误。

7.(2019·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解析:选B。

“魏晋南北朝”提示是在汉代以后,“应天”等反映了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君权神授”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关系,反映不了中央集权,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应天和正统,反映不了皇帝独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权问题,故D项错误。

8.(2019·成都高三诊断检测)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解析:选D。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的出逃现象为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以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9.(2019·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解析:选B。

释指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为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统治者任用儒学家当官,故B项正确;家国一体观念出现在西周时期,故不是汉代统治者为推崇孝德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设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0.(2019·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选A。

根据表格,社会伦理观念的关键词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利、财、富”出现的频率远低于“仁、礼、信”,故C项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11.(2019·郑州模拟)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两汉时……《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和“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结合史实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可知儒学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项正确。

12.(2019·濮阳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道家黄老为主最后到汉武帝后儒学独尊,结合所学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统治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9·苏北四市模拟)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信息逐条归纳;第二小问政治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得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3)据材料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得出元帝重视儒学,宣帝是儒法并用;第二小问本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本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14.(2019·哈尔滨三中验收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

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

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