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

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海洋绝大部分(除深海热泉环境外) ⑴ 海洋绝大部分(除深海热泉环境外)底栖生物群落依赖 源于水层的有机物质为生; 源于水层的有机物质为生 在浅水区,部分水层生物也摄食浅水层的底栖生物; ⑵ 在浅水区,部分水层生物也摄食浅水层的底栖生物 ⑶ 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通过其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既利 用水层又利用底栖环境; 用水层又利用底栖环境 ⑷ 从表层下沉到达底层的有机物质不仅为深水底栖生物群 落提供食物来源, 落提供食物来源 , 同时通过底栖系统内生物的分解作用释 出无机营养盐,最终又回到表层水为浮游植物所利用。 出无机营养盐,最终又回到表层水为浮游植物所利用。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有氧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分解
在沉积物表层,有机物质经氧化降解而分解, 在沉积物表层,有机物质经氧化降解而分解,终产物是氧化 态的无机化合物( 态的无机化合物(CO2、NO3-)。 中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通过摄食活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再生 大型动物还起着对有机碎屑的“粉碎者” 大型动物还起着对有机碎屑的“粉碎者”的作用 生物扰动( ):底栖动物通过摄食 生物扰动(bioturbation):底栖动物通过摄食、建管、筑 ):底栖动物通过摄食、建管、 穴以及对沉积物的搬运、 穴以及对沉积物的搬运、混合过程改变了沉积物的物理化学 性质,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性质,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三)分解作用的意义
促使营养物质循环,维持平衡; 促使营养物质循环,维持平衡; 维持大气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比例; 维持大气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比例; 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颗粒物为食碎屑的各种生物提供食 物来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物来源 , 对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 也 提高 有机物的分解效率 ; 提高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底质的理化性状, 提高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底质的理化性状 , 使沉积 物具有吸附和降低外来污染物危害的作用。 物具有吸附和降低外来污染物危害的作用。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有机碎屑和有机聚集体(“海雪”) 有机碎屑和有机聚集体( 海雪”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粪团和蜕皮 海洋生物(如藻类、珊瑚 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多糖类的粘性代 海洋生物 如藻类、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多糖类的粘性代 如藻类 谢产物,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如吸附 形成细小透明的无定形 谢产物,通过物理化学过程 如吸附)形成细小透明的无定形 如吸附 颗粒状物; 颗粒状物; 被囊动物幼形类(Larvacean)的粘性“住屋”(house) 的粘性“住屋” 被囊动物幼形类 的粘性 有机聚集体(the organic aggregates)或海雪 或海雪(marine snow): 有机聚集体 或海雪 : 多介于50~1000 µm,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 多介于 ,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分解者类别及其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分解者
生物体的表面积( S) 和体积( V) 之比是代谢速率的主要 生物体的表面积 ( ) 和体积 ( ) 制约条件。 制约条件。
4πr 2 S = 4 3 = 3/r V 3 πr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100
深度/m
1000
10 000
0
100
90 99 再生效率/ % (A) 100
99.9
深度/m
深度/m
1000
1000
Redfield 10 000 0 20 40 60 80 积累再生/ % (B) 100 10 000 5 6 7 8 9 10 11 再生的 C 和 N 含量比值 (C)
图 8.4 深海区的营养物质再生(引自 Harrison 1992)
表 8.1 不同浮游生物类别的丰度、生物量和总表面积的典型值(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数量 /(个/m3) 病毒 细菌 浮游植物 食细菌原生动物 植食性原生动物 浮游动物幼体 浮游动物成体 总计 约 1013 约 1012~1013 约 108~109 约 1010 约 106 约 105 约 103 生物量 /(mmol C/m3) — 1.5 5.0 1.0 0.2 0.3 1.5 9.5 生物量占比 /% — 16 52 10 2 3 16 表面积 /(m2/m3) — 1.00 0.30 0.05 0.01 0.005 0.01 1.37 总表面积占比 /% — 73 22 4 1 0.4 1

物 摄食
食 POC
下 沉
DOC




8.5 海洋水层的碳传递(
Valiela 1995)
海洋
三、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分解
(一)底栖-水层耦合及沉积物的垂直结构 底栖 水层耦合及沉积物的垂直结构
1. 底栖-水层耦合(benthic-pelagic coupling) 底栖 水层耦合( ) 水层耦合 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能流和物流的传递而将水层系统和底层系 统融为一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统融为一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生物沉降: 生物沉降:滤食性动物通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 POM使 使 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的过程, 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的过程,加速水层有 机颗粒沉降。 机颗粒沉降。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沥滤阶段( 沥滤阶段(leaching phase) ) 分解阶段(decomposition phase) 分解阶段( ) 耐蚀阶段( 耐蚀阶段(refractory phase) )
POM 再循环 生长 颗粒物和 高分子量物质 低分子量 扩散性物质 呼吸 可溶性有机物 DOM 再循环 图 8.1 颗粒有机物与溶解有机物在食物链中的再循环(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分解者的协同作用提高分解效率
细菌和真菌是利用有机底物的竞争者, 真菌对C/N比值 细菌和真菌是利用有机底物的竞争者 , 真菌对 比值 高的有机物利用效率较高, 高的有机物利用效率较高,对细胞壁的降解效率较高 。 小型消费者因个体小,代谢率也很高,世代周期很短, 小型消费者因个体小,代谢率也很高,世代周期很短, 从而可通过其代谢活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 从而可通过其代谢活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 食碎屑者虽可直接同化食物中的有机物, 食碎屑者虽可直接同化食物中的有机物 , 不过同化量较 通过它们的摄食, 少 , 通过它们的摄食 , 对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有重要的间 接效应。 接效应。
第八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 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第一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一、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及其意义
(一)什么叫分解作用
C6 H12 O 6 +6O 2
酶 6CO2+6H2O+能量 →
分解:有机物逐步降解;矿化:无机物的释放 分解:有机物逐步降解;矿化: 碎裂:在物理的和生物作用下, 碎裂:在物理的和生物作用下,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异化: 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 淋溶: 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四、有机物在海底的埋藏
在稳定状态下,沉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再生+埋藏 腐殖质 在稳定状态下,沉积=再生+埋藏(腐殖质 ) 不明有机物的形成机制: 不明有机物的形成机制: ①生物大分子碎屑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低分子 生物大分子碎屑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 量单糖、氨基酸或分子量更高的肽) 量单糖、氨基酸或分子量更高的肽)通过非生物过程的化学 反应形成难分解的、生物无法利用的复杂缩合物。 反应形成难分解的、生物无法利用的复杂缩合物。 ②生物体产生抗水解、生物难利用的高分子物质,由于生物 生物体产生抗水解、生物难利用的高分子物质, 对沉积物有机库中不同组分的选择性利用, 对沉积物有机库中不同组分的选择性利用,使得这些难分解 的剩余大分子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 的剩余大分子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 ③活性有机物可能通过与无机或有机基质的相互作用(或受 活性有机物可能通过与无机或有机基质的相互作用( 之保护)而难以被生物降解。 之保护)而难以被生物降解。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10 真光层
POC的沉降率还与 的沉降率还与
深度/m 1000 10 000 0.001
初级生产力有关
100
0.01 0.1 碳通量/生产力
1
图 8.3 海洋垂直碳通量和初级生产力与 不同深度的关系(引自 Suess 1980)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水层有机物的分解效率
磷虾类
100 50 桡足类
10
0.5
1
5 10 粪团体积/106 µm3
50
100
图 8.2 Ligurian 海桡足类和磷虾类的粪团体积与沉降速度的关系(引自 Small et al. 1979)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POC数量在大洋区的垂直分布规律: 表层及次表层数量 数量在大洋区的垂直分布规律: 数量在大洋区的垂直分布规律 丰富,其下方逐渐减少, 丰富 , 其下方逐渐减少 , 而在深洋水中一直保持着相对 恒定的低含量状态。 恒定的低含量状态。 POC从真光层向下输出通量在不同海区以及同一海区的 从真光层向下输出通量在不同海区以及同一海区的 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别。 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别。 通常认为,在浅海区可有5%~50%的初级生产能量到达 通常认为 , 在浅海区可有 的初级生产能量到达 海底,而在大洋区的这个数值只有 海底,而在大洋区的这个数值只有1%~9%。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海洋沉积环境的垂直结构


底栖动物 氧化带 化能合成 氧化还原不连续带 细菌 厌氧细菌 还原带(硫化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