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如图表、绘画、作品展览等)展示自己的科学活动结果。
3、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目标

(1) 学会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即对自然现象进 行观察;

(2) 学会实验操作验证推论和预测,并能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 调整和修正;
(3) 学会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能够发现物品和材 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4) 学会推论和预测,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 推想它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并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现 象;

( 1 )发展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学前儿童探究周围生活 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 )培养学前儿童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 和行为。

3.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情感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前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 (2)激发学前儿童对自然环境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科技产 品的广泛兴趣,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3)使学前儿童喜欢并能主动参与、集中于自己的科学探 索活动和制作活动; (4)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关心、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科学经验是最低层次的科学知识。它与科学概念的区别是: 科学经验是与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的 事物和现象不可能获得这些经验; 经验知识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获得的。

科学概念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 进行概括的结果。“铁块摸上去冷冷的、硬硬的,放在水里 会沉下去属于科学经验,而“固体”比重“则属于科学概念。 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 的课程都必须是在一个“前概念”水平上的,只有快到青春 期时(也许从较为成熟的六年级开始),才能开始有抽象概 念思维。
1.科学经验(P64)
科学经验是指幼儿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他们亲
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 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 .( 包括幼儿对事物性状特 征的认识,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等。)
对于幼儿来说,能够运用的知识才真正是幼儿自己的 知识,研究表明,儿童能够运用的知识90%是通过亲 身实践 得来的。


1.小班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情感目标
( 1 )激发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 和摆弄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萌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 3 )使其喜爱动、植物和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 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2. 中班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情感目标

4、思考的具体目标:

学会分析综合。


学会比较和概括。
学习推论和预测。
5、动手操作的具体目标: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的技能; 学习使用工具制作简单产品的技能;

培养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操作目标及时调整操作过程的能 力;
培养对操作过程和结果的思考、调整和修正的能力。

6、表达交流的具体目标:

描述观察中发现了什么,逐渐学着描述在操作中发现了 什么。
目标的四个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
单元目标
活动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情感目标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 的重要和有趣;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 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但是幼儿尚不具备概念思维的能力,而只能通过第二条 途径——概念形成来学习新概念。
概念形成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即 通过各种具体的事物,从对他们的共同特征的概括 来形成新概念。 二是它的概括水平。 概念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特征的概括, 因而是一种抽象水平的概括。而幼儿对事物的概括, 却是具体形象水平上的。 所以,我们说的初级科学概念,指的是幼儿这种 感知和经验的表象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 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种概括化的表象。

21、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成年人的 任务就是,使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们魔幻式的、充 满图画和神话的思维中去。

22、提问和回答是我们“交流文化”的一个固定的组成 部分。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就意 味着精心呵护我们的这种“交流文化”
二、不同年龄段科学教育活动情感目标

(1)直告式。 (2)观察式。 (3)比较式。 (4)反问式。
(5)引发回忆式。
(6)激发想象式。 (7)引导推理式。 (8)共同查找式。 (9)存留悬念式。

《 风 不 吹 , 它 睡 了 吗?——儿童提问的背 后》 (德)克伦茨 著
王怀成 译 华文出版社




第二节 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的方法技能目标
一、科学方法和过程目标解读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六个维度

观察发现问题


分类
测量 动脑思考 动手操作 表达交流
1、观察的具体目标:

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科学情感和态度目标解读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 欲;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 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提问 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破坏行为 用真情引导学前儿童的好奇心
对待学前儿童的提问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知识目标
首先,尽管《纲要》没有明确规定科学知识的目标,但是作为科学探 索过程的结果,知识的目标已隐含在其他的目标中。 其次,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个人性、经验性的学习,不同地域、不同经 验背景的儿童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会具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 最后,《纲要》不专门列出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还有利于纠正以往 科学教育中“重知识”的错误观念,避免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知识的 倾向的产生。




2、 中班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知识目标

(1) 帮助学前儿童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 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 征和生活习性;
(2) 帮助学前儿童了解一年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 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 引导学前儿童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 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儿童的科学经验

可能是不正确、不全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特别
对年幼的儿童来说,由于其生活经验的局限, 他们对事物的了解难免具有片面性。
可能是孤立、零散,缺乏联系和组织。

固然会有很多的经验产生,但他们很难自发地 把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经验联系起来思考。
2.初级科学概念(P65)
初级科学概念 是指幼儿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

整理自己的记录来说明结果,并用结果得出结论;
将结论与预想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提出新问题、新发 现。
二、 不同年龄段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目标

1、小班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目标方法技能方面 (1) 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 (2) 帮助学前儿童学会使用简单工具;



(3) 帮助学前儿童学会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体大小和 数量的差别;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知识目标的内容

知识方面的目标是: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 的科学、技术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水平 的初级科学概念。

根据知识的抽象性,我们可以区分三个层次的知识:经 验层次、概念层次、理论层次。幼儿的科学知识有两个 层次:科学经验和初级科学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学会比较观察不同物体或同类物体的特征;
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即自然现象的观察。
2、分类的目标

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或用途分类;

对某些熟悉的物体可学习按本质属性分类。
3、测量的具体目标

学习使用不同的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学习比较或测量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等特征 的简单方法; 初步知道通过测量可获取量化的信息。
(4) 引导学前儿童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 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 5)帮助幼儿学习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 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2、 中班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目标

(1) 学会比较观察不同物体或同类物体的特征;
(2) 学会使用工具制作简单产品; (3) 学会比较和概括,即对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和概括,认识 到事物的不同和相同; (4) 引导学前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并学会运用其他手段



(5) 引导学前儿童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在科学 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以及能够表达发现的愉快。
大班《有趣的弹簧玩具》


1、能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弹力现象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弹簧的技能 3 、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在探索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 受。
科学知识 不再 重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