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古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6分)

中考古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6分)

说明:近几年考过的诗词:《潼关怀古》、《木兰诗》、《武陵春》、《过零丁洋》、《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七年级上《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答:以“观”字统领全篇。

2、该诗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答:写景手法有:①动静结合: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为动景,“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为静景。

②虚实结合,并以实景衬托虚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写虚景。

3、这四句抒写想象的句子,表现了诗人的什么胸怀和政治抱负?答: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4、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本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的“次”解释为停泊。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个字好在什么地方?答:“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这两句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解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含义。

并试选一个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解释: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赏析:①“生”与“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蕴含了新事物由旧事物孕育而生的哲理。

②“日”与“春”象征新生美好的事物,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答:景物有:水面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等。

2、这些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答:既有动物,又有植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描绘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争”、“啄”字好在什么地方?答:“争”写出早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景象,“啄”表现燕子忙于筑巢的活跃态势,这个对偶句突出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答:运用对偶,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逐渐繁多,草的鲜嫩,突出了早春景色妩媚动人的特点。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的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这首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3、这首曲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或表现手法是什么?答:该曲运用了情景交融和景物烘托的写法,极力渲染秋天悲凉的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本诗具体怎样描绘泰山?答:“望”字统领全诗。

一二句写远望泰山,描绘泰山的高大。

三四句写近望泰山,描绘泰山的高峻。

五六句写细望泰山,描绘层云和归鸟。

最后两句写登山产生的远大抱负。

2、从“钟”字和“割”字入手,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答:“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仿佛偏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答: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概括本诗的主旨。

答: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答:描绘了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凄惨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答:这两句用“抵万金”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战争期间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家之情。

4、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画面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山河沦陷而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长发越挠越短,以致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家念亲的感情。

5、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本诗通过描绘“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忧国伤时、思家念亲的感情。

6、本诗的前四句统领在“望”字当中,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本诗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服役,最后把年老力衰的老妇人也捉走的故事。

2、表现差役的横暴和老妇的悲苦,对比鲜明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体现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石壕吏》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捉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和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本诗的主旨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答:具体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当一名农夫也比当官“为五斗米折腰”强。

3、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表明了作者自甘隐居农耕,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和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比喻。

诗人以“蓬”、“雁”自喻,表明行程的辽远,暗写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产生的激愤、抑郁的心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①用“直”“圆”两字逼真地勾勒出“孤烟”和“落日”的形态,②色彩丰富,(黄的沙漠、红的夕阳,白的孤烟和河水,)传神地刻画出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

③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感情变化?答:诗人刚出塞时由于受到排挤而产生了激愤、抑郁的心情,但在边塞雄奇壮美景象的陶冶、净化下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随”字好在哪里?答:画面是:荆门一带,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随”字用拟人的手法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比喻。

比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留恋和思念之情。

5、本诗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写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的无限留恋和思念之情。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帘旌不动夕阳迟”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

诗人由近及远的描绘出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时静谧而惨淡的景象。

为下面的抒情蓄势。

2、赏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答:这两句将“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自己逃难的经历和感受。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3、“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中的“风霜”如何理解?答:“风霜”语意双关,既指秋色浓重,又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这两句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4、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答:本诗描述了诗人在国都沦陷逃亡到洞庭湖时,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感伤国事,悲凉、郁闷的情怀。

八年级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表明诗人被贬之地偏僻,被贬时间漫长,透露出诗人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已故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襟和气度?答:“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