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载体34页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罗振玉(号雪堂,1866-1940)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 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 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
(3)《殷墟书契考释》
罗振玉撰。民国三年十二月由王国维手写石印行世。民国 十六年二月又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加王国维序。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说:“甲骨文出土后,其收 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 罗氏。1915年有《殷墟书契考》一卷,则使甲骨文字之学 蔚然成一巨观。谈甲骨者固不能不权舆于此,即谈中国古 学者亦不能不权舆于此。”
(1)《甲骨文编》
孙海波著,出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 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
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 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 “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 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 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1899年至201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 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
(4)《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
王国维(号观堂,1877-1927)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 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 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 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此书又有单行本,与王国维《戬 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合订二册。
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占卜,以 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接 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 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 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1)《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清刘鹗(1857-1909)辑。他在金石学 方面著有《铁云藏封泥》、《铁云藏 陶》、《铁云藏货》等。《铁云藏龟》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 是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 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 有1051片。
(2)《殷墟书契》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201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1989年姚孝遂、肖丁主编。该书以149个部首统摄4615个 单字,以4615个单字统摄20余万条甲骨刻辞,集九
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 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 做物质的载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 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这 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 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 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 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二)载体形式
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 体:
1、甲骨
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或 胫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 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1895-1963)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甲骨学家,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甲编》收中央研究院史 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 务馆出版。《乙编》从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 骨中选取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