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书契之 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 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竹木 之用为最广,竹木之用亦未识始于 何时。”
一:甲骨文文献
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 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3、中国近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文献载体
▪ 世界历史上有过多样保存记录文献的载体。
▪ 南宋洪适《隶释》27卷,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 考释其中的史事、人物、形制及文字释读。清人极为推崇 此书。
清代石刻学
▪ 清代石刻之学特点。 ▪ 第一石刻之学提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 ▪ 第二除了研究碑刻书法外,还从考证史学角度收集整理石
刻文字。 ▪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艺
▪ 石经:儒经、佛经、道经等。 ▪ 石刻图像:石刻图像也是重要的文献之一,前人有所忽略。
明清以来,肖像画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将佛、菩萨等造像 刻于寺庙中,学校里还刻孔子,先圣,供人瞻仰。
石刻文献的价值
▪ 文字和书法价值。 ▪ 文学价值: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
石刻文献还可以用来辑佚古代诗词 ▪ 史学价值:欧阳修说:“因其载夫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思考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方 言众多,为什么中国文字却是统一的?
▪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 君子安雅。把语言和道德相联系,目的是 什么呢?
▪ 雅言:就是古代的标准语言,相当于普通 话。雅即夏也。说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识与发掘
▪ 思考题: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 字,但是在它被发现、认识却在清末。什 么原因使其在地下长达数千年不被人发现?
2、石刻文献
汉
穆
▪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文
拉 比 法
献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 王国汉莫拉比颁布《汉穆拉比法典》,
典 石
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柱
▪ 从殷商时代开始,我国石刻文献的历
史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主要类型有
灵石、摩崖、器物,墓葬。
▪ 一般认为,专门的石刻研究出现于宋 代,这时期,古器物和古碑刻发现日 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并加以研究。
▪
文献学
▪ 主讲人: 陈彩云 博士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 1、甲骨文献 ▪ 2、简帛文献 ▪ 3、石刻文献 ▪ 4、抄写与雕版
导言
▪ 王国维1925年应清华大学学生会 邀请,作《最近二十年中国新发现 之学问》的演讲,“自汉以来, 中国学问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 孔子壁藏书,二为汲冢书,三则 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 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 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 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 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 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 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 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 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研究。
甲骨文工具书
▪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 1980年),以该书甲骨文、商周 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四栏, 互相对照,对研究字体演变颇为方 便。
▪ 在陕西岐山、扶风县的周原遗 址上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 风格相同,共计出土西周甲骨 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 600多字中有“王季”、 “文王”、“王”等周王称谓。
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 《尚书》、《诗经》、《左传》、《世 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 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 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 《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 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
商代社会
▪ 商王把询问祖先的内容 刻在甲骨上,希望得到 行动的指示。
▪ 甲骨文的象形意味比较 浓重,内容涉及到殷商 时期的秘密:祭祀、战 争、农事等等,所刻的 文字在书法上有很高的 造诣。
碑刻文献的种类
▪ 碑碣:立于墓道前,列述墓主名讳、里贯、履历。
▪ 墓志铭:将墓志姓名、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内容刻 在砖石上而埋设于墓中。(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 释》、《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
▪ 摩崖:在天然崖壁上刻字。 ▪ 隋唐以后,寺庙宫观、园林官邸、学堂书院凡兴建修葺必
有立碑。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 字碑刻逐步出现。
▪ 释读考证传世文献。 ▪ 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 例子:利簋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 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师,锡有司利金,用做檀 公宝尊彝。”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 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证明武王克商在甲 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 ,确立武王伐商时间为公元 前1046年。
3、甲骨学人与书
▪ 刘鹗的《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 著作。版本:1903年抱 残守缺斋墨印本,1959 年台湾艺文印书馆。
▪ 孙诒让(1848-1908)的 《契文举例》分上下二 卷,用字形比较和偏旁 分析法作考释,解读甲 骨文常用字。常见版本: 1993年齐鲁书社楼学礼 点校本(据原杭州大学 所藏孙氏原稿本)
甲骨四堂
▪ 郭沫若(国古代社会 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 编》。在分期断代,占卜方法复原, 甲骨文例,甲骨缀合校对取得突破性 成绩。
▪ 董作宾(彦堂)(1895-1963)引用 近代田野考古方法入甲骨学领域,研 究方法渐趋科学。
青铜器物的研究
▪ 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青铜器铭文, 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 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 自宋代以来,金文研究逐步开展。 吕大临《考古 图》体例已相当完善,图象、铭文、释文等项都 已具备。专著录铭文,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 识法帖》,内容颇为丰富。
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 懿荣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 的中央研究院支持殷墟甲 骨发掘,由从哈佛大学人 类学博士毕业的李济先生 和董作宾先生主持。
系统的文字:甲骨文
▪ 由于甲骨文只发掘于安阳小屯 村的一小块地域,早期学者怀 疑甲骨文是仅使用于 商王朝 王室内部的文字,使用十分狭 隘。
两河流域的苏
美尔人使用楔形文 字,泥版文书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使用 莎草纸书写古文字和图画。
公元6~7世纪羊皮 纸抄本《圣经》
汉字起源是多元的
▪ 考古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黄 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均发现有早期刻划符 号。
山东大汶口文 化中出土陶器上的 符号。有人说象征 着火焰,有人说象 征着大鸟。
▪
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
器小异。按《周礼》有衅龟之典,未闻铭
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
之灌,酒脯之礼,粱卵之祓,黄绢之裹,
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理兆
错迎,璺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 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 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 —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上,浙江图书 馆,1919年版。
▪ 清代汉学风行,崇尚考据,金文研究随之复兴, 最为著名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近代金文研究
▪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 存》,注意铭文与器物本 身相结合的研究,迄今仍 是一种最重要的金文汇集。
▪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 系图录考释》,为青铜器 断代创立标准器比较法, 为科学利用青铜器创造条 件。
现代石刻资料
▪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198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2万多 种拓本。
▪ 《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陆续出版。共1-4辑。一般类、地方类、目 录题跋类外,考证、目录、一般类以及地 方志类,凡320种,并附以海外金石,巨细 无遗汇集于一典。
▪ 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检索历代石刻 题跋出处的工具书,案头必备。
风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 尾》、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录文(地方志 中的金石文献,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 补正》)外,进一步出现分代,通纂,证史、书目的方式。 ▪ 概论:晚清时期叶昌炽《语石》10卷。第一部名副其实的 碑刻概论著作,梁启超推为“空前绝后”之作。
▪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金文编》
金文研究工具书
▪ 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青铜器 论文索引》。可以了解1986年前的中 国金文研究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94年编著 《殷周金文集成 》完成主题铭文的 收录,共收11983件,记录铭文、字 数、时代、出土地等情况。
▪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有 《金文文献集成》,裒辑古今中外学 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涉及 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 究、器铭考释、文法韵读、断代历法、 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器铭辨伪及学术 史研究等,是目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有 关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献总集。
甲骨四堂
▪ 罗振玉(雪堂)1911年《殷 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安 阳小屯村为殷墟,并正确地 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遗 物”。不仅解决了甲骨文早 期释读问题,进入以甲骨文 为工具研究礼制和商代历史 的高层次研究。
▪ 王国维(观堂)(1877-1927) 著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殷商制度论》 等,收于《观堂集林》。
▪ 消耗众多劳动力和社会财富, 目的为了铭记。《墨子·兼爱 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 闻其声,见其色也 ,以其书于 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 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金文的价值
▪ 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结构发展 的规律,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讹,探究古字古义, 古代音韵,古代文法均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