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5.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
地轴是假象的轴。
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
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写数字式比例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较比例尺大小的时候,先全部都转化成单位统一的数字式,再用数学里比较大小的方法去比较)8.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凡是遇到写方向的题目,自己画上方向标,以防出错)9.图例和标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3.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喷出岩、变质岩(表格是重点)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1)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断层)、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褶皱,受水平挤压)、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建筑物的升降,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很激烈,很迅速)。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注意:(看到图要知道这是褶皱或者是断层)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五大连池)。
(3)分布不均匀: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火山口附近一般有丰富的地热能,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观,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可以成为休养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藏, 可以开发利用。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10.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同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越高。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五节泥石流1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地震、积雪融化有时易引发泥石流。
(2)人类活动: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改变了地面植被的状况。
1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1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15.防御措施:(1)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垂直),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16.分布:世界上首泥石流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我国:四川、云南、甘肃、西藏。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 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软流层中岩浆的活动。
4.板快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17.地形的类型: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18.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表格是重点)5.山谷处水流汇集,能发育成河流,也易发生泥石流。
若建造水电站,可选山谷处。
6.地形的变化(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
影响是阶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