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顺说应是:夫子助哉!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这桃树长得多么美丽茂盛(夭夭yaoyao),开了一树鲜艳的花。

这个女子要出嫁,一定会和顺他的丈夫及一家。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

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之:这。

归:出嫁。

宜:和顺。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的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窈窕:美好貌。

淑:善。

君子:贵族阶级男子之通称。

好:男女相悦。

逑:同“仇”,配偶。

顺说应是:雎鸠关关。

③郁纡(yuyu)陟高岫,山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魏征:述怀》——弯弯曲曲登上高山,遥望平原时隐时现;古树上寒鸟鸣,空山中夜猿啸。

郁纡:弯曲萦绕。

陟:登。

岫:峰峦。

应说:空山夜猿啼,古木寒鸟鸣。

主谓倒序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们。

“主谓倒序”对于我们并非陌生,古今汉语的“主谓倒序”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谓宾倒序”的几种情况。

这些特殊的词序是先秦著作中口语的常规形式。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是在后来的文言文中,后人在语法结构上有意仿古,因此,这些特殊的词序也常出现在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

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2、谓宾倒序(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用复指代词“之、是”等作标志的。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定要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

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

例如①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这几句话,是楚王与晋国的知莹说的几句话。

知莹在晋楚的一次战争中被楚国俘虏了。

战后两国交换俘虏,楚王问知莹:“你怨恨我吗?”知莹回答:“两国打仗,我实在不行,被你们俘虏了,又敢怨恨谁呢?“谁”在这里是“怨”的宾语,但却放在了动词谓语“怨”的前面。

现代汉语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出现。

“谁敢怨”就是“敢怨谁”,将其与“子其怨我乎”相比较,就会发现:“我”是代词,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仍然放在动词“怨”的后面。

而“谁”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怨”的前面。

这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②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闵公三年》——晋献公说:“我有许多孩子,不知道该立他们当中的哪一个来继承我的帝位呢?”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代圣王有许多,我该效法谁呢?‘正常语序应是:吾法孰焉?④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这个名称是指哪一个呢?指周文王。

“文王”同是“谓”的宾语,但因为它是名词,所以放在了动词谓语“谓”的后面,而没有前置。

⑸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固车良马:好的车马。

奴马四隅:质量差的车子。

注意:“将”是副词,不是助动词,所以宾语“何”位于“将”后。

若是助动词,则“何”将位于其前。

⑹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同用一个动词“欺”,但作宾语的“欺”“天”的位置却不同。

“谁”由于是疑问代词,故作宾语时前置。

“天”由于是一个名词,故作宾语时没有前置,而是放在了动词“欺”的后面。

(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 ) 从上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前置。

其它代词作宾语时仍然同现代汉语一致。

还要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又谁敢怨”。

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如“子将何乘?”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①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与哪个更亲近呢?③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④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⑸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以上例句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奚、恶”是介词“以、与、自、为、乎”的宾语;“恶乎”的“乎”等于“于”,是介词,“恶乎”的意思是“于恶”,即在哪儿,这些介词结构都是用作谓语动词的状语。

总之,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

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可能有人说: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把“何”当作宾语来处理,这是个误解。

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自然就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必须前置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宾语‘之’省略了。

在这个结构中,“何”作谓语。

如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疑问代词“何”作描述性的谓语。

“如”加“之”一种介宾结构作状语,“何”作谓语。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如太行、王屋”是个介宾结构,作谓语“何”的状语。

“如之何”中的“之”可以省略,代词“如”的宾语“之”省略以后,“如之何”就变成了“如何”。

可见,“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

“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由此可见,“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如何”和“何如”这两种说法(凡是在“如何”这种结构形式中,都可以在中间加上一个“之”字,构成“如之何的形式)。

再如③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可以再伤害他一次呢?④与不谷同好,如何?在这些结构中,虽然“如何”可在在中间加进一个宾语代词“之”,但是这种分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何如”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意思已经不是表示“象什么”,而是表示“怎么样、怎么、怎样”的意思。

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如:⑸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昭奚恤”是楚之名将,这是楚王问群臣的话。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怎么样的意思。

“何如”如“如何”一样,也没有必要拆开解释,因为它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怎么、怎么样”,所以没有必要再拆开解释了。

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见教材⑺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这是晋襄公的母亲对晋襄公说的话。

晋襄公的母亲本来是秦国的女子,嫁给晋文公作妻子。

晋文公死了以后,秦国与晋国打了一仗,在秦晋崤之战中,晋襄公打败了秦国,俘虏了秦国的三个大将。

这时,晋襄公的母亲叫晋襄公把秦国的三个大将放回去。

说“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诛戮,以便能使我秦国的君主能够泄愤,怎么样呢?”奈何“也是一个固定结构,在这里作谓语,也不能拆开解释。

⑻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也是一个固定的结构,作谓语,不能拆开解释。

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奈何”是个固定结构,作头一句“骓不逝”的谓语,“奈若何”中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