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二、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动词前面有“不”“未”“毋”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例如:
1、《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也”应理解成“不欺余也。
”)
2、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二是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例如:
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2、《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
3《韩非子》: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4、《史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一是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1、《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
2、《鸿门宴》:沛公安在?
3、《韩非子》:公曰:“太师谁撞?”
4、《公羊传》: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5、《论语》:吾谁欺?欺天乎?
6、《论语》: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二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前面,谓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1、《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2、《孟子离娄下》:君谁与守?
3、《孟子梁惠王下》: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4、《墨子尚贤中》: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三)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它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代词“是”“之”复指。
1、动词宾语提前加“之”或“是”复指。
例如:
(1)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我们君王正担心他自己的罪过,哪里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呢?“其罪之恐”,就是“恐其罪”,为了强调宾语“其罪”,把它提到动词“恐”的前面,并加“之”复指。
)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注意:这种动词的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的句法,有时还在提前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唯(惟)……是……”或“唯(惟)……之……”的句式。
例如:
(1)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
(2)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
(3)现代汉语中的“唯你是问”“惟利是图”“唯亲是任”等词语,就是这种句法的遗留。
2、介词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例如:
(1)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一人,指楚康王。
)(《左传》)
(四)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史记》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4)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唯君裁之。
《左传》
(5)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本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左传》)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
练习: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说出是哪种宾语前置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2、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5、唯利是图
6、王问:“何以知之?”
7、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8、余是以知之。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三、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以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或突出疑问的重点。
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贤哉,回也!(《论语》)
3、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5、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
夫子问之,曰:“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中的谓语为了突出感叹的强烈或疑问的重点,都把它们提到句子主语的前面。
这些提前的谓语也可以全都回到句中原来的位置上去,不过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不如提前强烈,疑问的重点不如提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