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
开鲁县蒙古族中学赵跃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实验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2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首先,我来说一下新旧教材的特点:本实验在旧人教版中是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材料、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都已告知,只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来操作验证,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而新人教版是属于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材料自选,实验方案未具体设定,因此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同时通过本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是非常有必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实验内容制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原理和试剂的使用;学会探究不同细胞中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具有实验探究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严谨仔细,尊重事实,善于反思,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再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⑴有机物的检测原理、材料的选择和试剂的使用。
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实验个数多、课堂容量大,课时紧
下面分析一下学生的情况:
生活背景:我们的周围,糖尿病和肥胖患者逐渐增加,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患者饮食众说纷纭。
学生内心本身就有很强的探究欲望。
素质背景:高一的学生很活跃,好奇心也很强,对实验非常感兴趣。
而且我校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会试剂的配制、实验的操作也能够很好的完成。
但是,由于条件有限,部分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有接触过手实验操作,因此,学生动手能力差异较大。
为了能较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掌握而构建的教学方法。
接下来再具体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这个实验我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进行开展教学。
首先,说一下我的课前准备。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在课前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1、要求学生完成两张知识卡片:比较四种有机物的检测原理和斐林试剂与双缩脲的异同点;
2、网上搜集资料:有关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物化性质及鉴定方法。
3、是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怎样去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要求全部学生都要完成,但对于第三问题只是要求有能力的同学继续去完成。
通过这个环节,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内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学生会自主的去研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下面。
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向同学展示几张明星照片和一些统计数据,说明肥胖患者剧增,并带来一些健康隐患。
现在同学面前已摆放了一些家中常吃的食物,假设你是一个检测员,从事组织样液的检测工作,如何才能准确检测出你手中材料有什么成分?并能指导我们健康饮食。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接下来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确定。
抛出问题思考1:我们知道,物质都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实验能否通过物理性质如:气味、颜色、粘性和甜味来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后,会有一定的答案:不可以。
比如糖类:没有气味和颜色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比如水;不甜和不黏手的物质也不一定就不是
糖类,比如淀粉和纤维素。
所以,通过物理性质是很难检测出来的,那么,我们是否要考虑一下化学性质来检测。
因为某些化学试剂能与某种有机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来确定实验原理以及开阔分析问题的思维。
根据实验的原理,接下来就是要进行材料的选择。
再抛出问题思考2:同学们,你所做的实验会选择面前的哪种材料?为什么不选其他的材料?
比如:糖类检测组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甘蔗、西瓜、梨和苹果,因为他们会有甜味。
脂肪检测组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肥肉和花生,因为他们有油腻感等
那么是否这些材料就很好,其他材料就不行呢?老师建议各组的选材时最好不同。
既然大家选好材料,那就请对你选择的材料作出成分的预测,并填入表格中。
实验原理和材料设计好了之后,为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
首先,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将其结果作为对照组。
当学生在看演示实验时,教师边强调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待学生看完后,再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结果并得出结论。
此时我主要是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有必要时做出一些指导。
(如注意酒精灯和刀片的使用等等)。
当学生做完实验后,我将组织学生进入最后一个答辩、交流与总结阶段。
首先是要求学生对我精心设计的几个话题进行交流,再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
例如:根据往届的学生通过交流有下列的2个方面收获:
1、知识方面:①不同的实验材料,物质组成大体相同,但由于物质含量的不同,颜色深浅是有区别的;②选材时还应该考虑到材料本身的颜色干扰,如:西瓜、西红柿、胡萝卜有颜色干扰…③蔗糖不是还原糖,肥肉中没有检测到淀粉的存在;④糖尿病人和肥胖者不该吃。
应该吃。
2、实验改进方面:他们建议,①在实验前,可预备好开水,那么在检验还原糖实验时,可以节约时间和节约酒精;
②用肥肉来做脂肪实验的材料:取新鲜的肥猪肉(富含脂肪),将肥肉从中间切开两半,用解剖刀在肥肉内侧轻刮几下,把刀面上附有粘稠物的一端,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再染色、制片和观察。
下图是学生用手机拍下的实验结果,应该效果很不错,学生也说出了改进的几个理由:
创意自评:用花生来检测脂肪虽然效果不错。
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花生子叶切成薄片非常难(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弱的学生);二是切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三是学生操作过程时间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刀削)。
如果选用生活中常见的肥肉,不但操作简便而且现象明显也安全(只需轻刮),体现实验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精神。
可见,这样设计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知道不同的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那么,对于以后的饮食就会合理搭配,肥胖的人或糖尿病人不该吃什么,又该吃什么有一定的帮助,达到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此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本组间对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对于一些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我先不告诉学生的答案,而是建议他课后进行再探究。
比如:1、双缩脲试剂a液、b液的用量相同,结果怎样?2、用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先后加入,结果又怎样?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通过布置课前预习和完成知识卡片、问题引导和演示实验以及小组的分工合作,顺利完成了重难
点得到突破。
2、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要把握好“度”。
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
要扮演好
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教师应充分重视小组答辩。
这个环节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
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4、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老师的要求是比以往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