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二)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二)


(五)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1、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原理叙述的是概 念间的关系,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理解原理。
2、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越是抽象的原理,要 求概括水平越高,对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限制越大。
3、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原理是概念间关系 的言语描述)。
4、教师的言语组织。原理学习的主要外部条件是 教师的言语指令。
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来表征。产生式的一般形式为: “ 如 果……那么……。”“如果”表示执行某项 动作的前提条件,“那么”表示应该执行的 相应操作。
许多个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陈述性阶段,是通过对程序性知识 的陈述性表述的学习和理解,获得该知识的 有关命题。第二个阶段是程序化阶段,是从 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现于实际操作中的 技能。该阶段需要大量练习。
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遗忘实际上分为积极 的遗忘和消极的遗忘。
陈述性知识获得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命题 网络中后,长时间不被激活或使用,就会遗 忘。因此,要经常进行复习,使该知识的命 题网络能不断被激活,从而克服遗忘。
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陈述性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要从命题网络中 被提取出来,这是一个搜索命题网络并作出 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 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模式识别学习,一类是动作步骤学习。
1、模式识别学习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种 结构,模式识别学习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 与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或判断。
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 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 成。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 第二节 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 观点
• 第三节 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 类与学习的观点
二、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一)什么是原理
原理也称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
原理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控制的作用。如 果说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内 部的认知依据。
4、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必须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只有依据 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 择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 解决问题越容易。
另外,问题解决者的智慧水平、动机(推动 人去活动的力量)强度(适当强度)、认知 策略和个性特征等也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
纽威尔和西蒙:“问题是这样一个情 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 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根据问题的结构可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问 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 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就是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 的问题。
问题解决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所遇到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问题;
该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联结,是新知识被人知觉,进入认知结 构的过程。
二是精加工,是将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旧 的命题进行加工、整合,按一定关系构成新 的命题网络的过程。
三是组织,是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按照其 内在关系进行编码,将信息组成一个合理有 序的知识结构。
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2、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知识分类为条件
3、在陈述性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 供提取知识的线索;在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
4、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教学策略为依托
2、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将以前的知识重新 组织才能完成;
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将发生 变化,能获得新的高级规则。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 1、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理解并表征问题。 (2)寻求解答的阶段。
寻求解答一般包括两种策略:算法式策略和 启发式策略。
2、练习和反馈。 这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关 键。
(四)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1、展开性策略 给学生演示程序操作的展 开的、完整的、精细的过程。
2、变式策略 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 的方法。给学生选择统一模式的不同的变式。
3、比较策略 向正例和反例进行比较来说 明。以促进分化的顺利进行。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或 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 规则、事件、态度等。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命题是知识的基本单元,一个命题相当于一 个观念。命题常以句子为外部表现形式。两 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成分的命题构成命题网络。
掌握了原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更有 效地解决新问题。
一些原理的学习可以为学习更复杂的新原理打下基 础。
(三)原理学习的过程
原理学习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三个环节)
第一个阶段是对原理涉及到的概念的学习;
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原理所表述的概念间的意 义关系而不仅仅是记住原理的言语表述中反 映出来的概念间的字面关系;
4、辅助辨别策略 借助形象化的讲述、顺 口溜、谐音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5、练习和反馈策略
6、条件华策略 经常提醒学生知识应用的 条件
7、分解性策略 将一个复杂的程序性知识 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五)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对教学 设计的启示
1、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为基 础。
(六)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 1、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概念学习是原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 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原 理的掌握程度。 2、言语指令的设置。加涅1943提出原理 教学的语言指令设置的步骤。 3、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悬念激疑法、 导谬激疑法、极端激疑法、递进激疑法。
(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1、动机策略 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 策略
2、复述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促进新知识学习的策略
3、组织者策略 指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来 促进教学的策略
4、多通道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建立 通往新知识的途径和通道
5、多表征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语言形 式表征学习内容的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 建构都是通过激活的扩散来实现的。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2、对旧命题或知识的主动、有效的提取 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4、充分的精加工
5、必要的复习
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建构合理、结构清 晰、组织优化的命题网络不仅是学习新知识 的良好工具,也是知识能够顺利高效地提取 和运用的有力保障。
原理可以是一个下定义的概念,也可以是一 种运算技能. 原理学习要以形成程序性知识为最终目的。
(二)原理学习的意义
通过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 系,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认 清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对原理的学习,可以使认识简约化和系统化,当人 们将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言语加以概括时,对事物的 认识就会变得简约而系统。
4、强调原理的应用。原理的理解是原理运 用的前提,原理的运用反过来又会促进对原 理的进一步理解。
5、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6、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例—规法和规— 例法哪一种更合适,要视具体的原理和学生 而定。
三、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
加涅:问题就是首次遇到且无现成可 回忆的经验来解决的一种情境。
同时,表象系统(人的长时记忆系统分为表 象系统和言语系统)和图式(图式是一种有 组织的知识结构)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储存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命题形成并与已有 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并贮存的过 程,也是指奥苏贝尔所说的新概念与认知结 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将新知识同化到 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6、复习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巩固所学知识的策略。复习是防止遗忘和深化精加 工的必要手段。
7、系统化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 归类、组织的过程,使知识系统化,认知结构更完 善。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 作步骤地知识,或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第三个阶段是将原理内化为控制自己行为反 应的内在依据,在原理表述的基础上形成运 用原理的智慧技能,甚至是相关的认知策略。
(四)原理学习的方式
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种。
发现式是从原理的例证出发自己总结,需要 经过反复的试误,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对原 理的准确表述(例—规法)。
接受式是从学习原理的正确表述入手,利用 大量典型例子体现出原理所反映的概念间的 规律性的联系。
2、动作步骤学习
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 作步骤,它主要是对产生式的动作项的学习。
(三)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对陈述性规则 的学习,因此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 件也基本适用于这一阶段。此外,程序性知 识的学习还需要另外一些条件:
1、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
人的生活中面临的某种情境,如果缺少必要 的知识经验,不能运用已有的方法去顺利的 处理,那么,这种情境对他来说就成为为问 题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