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聚散也是精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古人观
察到天空的云聚而为闪电雷雨,散则为 晴空万里,因而在此基础上萌生了一个 聚则物生,散则物消的抽象概念。《庄 子》认为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消散而人 物亡。《庄子· 知北游》说:"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1)气化的主要形式: ①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 有形之物的气化过程。 形化气: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 化为无形之气的气化过程。
②形与形的转化: 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 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自然 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或雨雪 等,人体内的精血互化、津血互 生等,皆属于"形化形"的气化过 程。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 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 成本原
气的内涵,既是客观的实在,又 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它是一个涵 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也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共同使用 的范畴。其内涵相当复杂,不可 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非 常复杂而重要的范畴。确定气的 内涵有一定困难。但经多年的研 究,对气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定 的共识。
③气与气的转化: 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 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 气;地气上腾于天,可化为天气。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
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 已等变化,都属于有形实体自身的 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动植物的这 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 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 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1.精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1)气的运动形式: 理论上可概括为升、降、聚、 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 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气之
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 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 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 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明代 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 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 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 气流行,生物不休"。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逐渐被此时
兴起的"元气学说"所同化,并进 而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元气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 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宇宙万 物,包括人类,皆由气化生。
对于精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机理,精 气学说认为,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 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 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合和,生 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
3.目视耳听心虑,从感觉到思维, 以至特异功能,皆生于水。水成 五脏九窍,而为“修要之精”; 4.万物种类不同,品性依地而异。 水为性状遗传的基因,即所谓 “诸生之宗室”。
若说这模型与现代科学的异同,内容当
然不一样,形式则仅精粗之别, 基本思 路的框架模式是一样的:既有组织解剖 和胚胎发育概念,也有神经和遗传的概 念, 这些概念统通组合 为一个理论的 整体,从其内部物性寻求对生命现象的 解释,不借助任何外在主宰而归于自然。 所以说,这是原始的科学理论,是现代生 命科学源头的滥觞。这么优秀的理论竟 出于2300年前,无论如何也是令人极为 惊异的人类文明史大事。
(三)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 1、精与气是同一的,都是构成宇 宙万物的本原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 的物质。 2、精是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 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气
极细微物质
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 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 与变化 气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 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成一 个整体。
宇宙万物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
“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 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 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气,是指 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 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化的 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 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2)气化过程的类型:
①化:气緩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 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量变”。 ②变:气剧烈运动所促进的显著 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质变”。 化与变均取决于气的运动,气的 运动是气化的前提和条件。
o 古代哲学关于精的概念,源于
《管子.水地》说。并在此基础上 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 物之源。 o 管子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 身之根菀也”、“水者,何物也? 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其基本的论点是: 1.地(土)水具材,是生命体构成 的两种基本物质。土作构架之体, 水成活动之用。即所谓“血气通 流”; 2.水性素淡,可任调合味色。由 流成形,可任充满变生的脏器。 能适应成长发育, 此即所谓“内 度适”而使万物皆能“尽几返 常”;
物质而存在的精神的东西,产生天 地万物的总根源。 太极: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 之气。是化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和物 质材料。《周易.系辞》:“易有太 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宇宙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在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概念基本 上是同一的,都是指存在于宇宙中 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 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 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 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 泉。精或气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 的发展和变化。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宇 宙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 原,是气中精粹部分,是构成 人体的本原。
主要内容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 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 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 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是古 代先哲们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西汉以后 遂被“元气学说”所同化。因而精气 学 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气学范畴中的一种 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在两汉时 期一并汇流于“元气”说之中而发展 为 “气一元论“。但精气学说在古代哲 学 气范畴中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故研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 原或本体 。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 物都由精或气构成,宇宙万物的 生成皆由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包括人类的共 同原始物质。
精宇 先 道 的 道 — — 物; 秦 家 “ — 气 — ” 宙 物 生 模 气宙 宇 万 发 的 式 王 为 表 元 一 论 充 代 的 气 元 。 是的 构本 精 生 物 机 : 地 气 感 阴 二 合 。 气 万 的 理 天 之 交 , 阳 气 和 成原 无 : 气 于 散 运 的 态 为 气 形 精 处 弥 而 动 状 称 “ ” 精 存 的 式 气 在 形 相 转 互 化 有 : 气 于 聚 稳 的 态 为 形 形 精 处 凝 而 定 状 称 “ ”
人类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贵的、最
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 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 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精、 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 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脏 腑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
气的概念最初源于“云气”说,后
又以云气、风气、水气、呼吸之气概括
提炼出气的一般概念。
两汉时期气的概念被“元气论”所 同化,汇流成“元气一元论”。认为元 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为天 地万物的本源。
气 本 体 论 的 观 点
无形
弥散而运动 的状态存在
有形
凝聚成形质 的状态存在
现代物理学的认识
实物
非连续性或粒子性物质: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无形
非粒子性或连续性物质:
电场、磁场、引力场。
o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指出:
元气论者所谓的“元气”是连 续性物质,它“接近于现代科学所 说的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 场论的滥觞。” o 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 "气可以是气体或水汽,但也可 以是一种感应力,象现代人心目中 的以太(etherwave)或辐射线一 样精微"。
(2)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气的升
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 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 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 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 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 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 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
精气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形式:
无形:肉眼看不见的处于弥散运动 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 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有形:肉眼可见的处于精气凝聚而 稳定状态,广泛存在于物质 世界之中。“气合而有形”。
因此,宇宙之气是抽象的,无
形的。此无形之气能化生有形 之物,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 ",因而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 有形事物。
因此,对中医学的研究也就离不 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学习和研究。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 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 么 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 支配”。
中医学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 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 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即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现象,归纳健康和疾病的某些规律和 机理,并用于疾病的诊治实践。使之成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