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暴风雨的启示过渡: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一、二段,感受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
二、感受暴风雨,悟作者情感1、仔细品读一、二段,画出描述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的词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集体交流(1)“窗外,一道闪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齐读后思考:你从“划破”、“轰鸣”、“使人恐惧”这几个词体会到了什么?教师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教师过渡:你们听——暴风雨来了!一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暴风雨刚来时的猛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2)“大雨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还感受到暴风雨的什么特点?(感受暴风雨结束时的温柔。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3)“一小股的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齐读后思考: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4)“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感悟到什么?(5)师小结: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用饱含蘸情感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美。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放手自读自悟,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抓住要点进行品读,感悟暴风雨惊心动魄的美。
】三、欣赏雨后美景师过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想象画面。
1、读后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么美的图画,你能用上不同的写景成语,说句感叹的话啊?这么美的景色,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给大家听?指导朗读,自由练读。
同学们,谁能怀着一种赞美之情把它读下来?指名读。
2、小结:是啊,作者用了优美的词语,贴切的修辞,为我们展现了暴风雨过后美妙的景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在想象中充实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再整体感悟暴风雨后景色的美。
入文入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赞叹之情。
】四、联系生活,感悟哲理1、教师过渡: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
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花草、露珠,是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的闪电、雷声,来之时的狂风、暴雨,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因此作者不禁感叹道:教师出示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毁灭”、“绚丽”分别表现在哪里?3、教师过渡:昨晚到早晨,短短几个小时,可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似乎即将被毁灭的大自然,竟然变得绮丽无比,难怪作者会发出:出示句子:“有时,人们受到了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4、齐读,引导联系实际,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哲理,对本文有一个新的认识。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景物特点,体会到了不同景物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待问题都应该全面,切不可有“窥一斑而见全貌”的观点,这就是暴风雨的启示。
六、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来之前:使人恐惧暴风雨的启示来之时:猛烈、温柔和谐美去之后:风景如画17.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要求1.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描写景物的词语。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
(3)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 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知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
(2)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哲理。
3.关键:抓重点句品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题目入手,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尔卑斯山”吗?那你一定听说过“阿尔卑斯糖果”,也一定吃过,它有好多种口味让我们喜爱。
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都像阿尔卑斯奶糖一样永远甜美,但是我们的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不只是风和日丽,时时也会有狂风暴雨来袭。
1.板书“暴风雨”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闪现的是那几个词语?(学生反馈生活积累)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暴风雨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艳阳天。
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板书“启示”理解“启示”的含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3.板书“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场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暴风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暴风雨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读顺,自学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条理。
(暴风雨之前——暴风雨之时——暴风雨之后——暴风雨启示)2.引导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重点:课文的题目是“暴风雨的启示”,为什么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更加绚丽的早晨”?那么,作者从这场暴风雨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三.深入理解,升华情感1.怎么理解“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给人们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1)文中是怎样彰显昨晚暴风雨的“狂暴”的?(2、3、4自然段)(暴风雨的狂暴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哪些语句体现了暴风雨的特点?)理解①雨之前:闷热、窒息,闪电划破、雷声如大炮轰鸣;②雨来时:闪电、霹雳、瓢泼大雨、撕开、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摔、敲打、冲击、激动人心等。
③抓住细节指导朗读。
④作者是怎样将暴风雨的狂暴展现出来的?(准确用词;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利用想象烘托气氛,增强文章感染力。
)(2)“而它带给人们的绚丽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哪些语句展示了雨后的美景?①细读课文7——9自然段②雨后美景:鸟儿唱、喷薄日、花草伸、水珠闪,山披丽装、村舍发亮、花散芳香,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③朗读指导,体会暴雨之后早晨的绚丽。
2. 体会“.绚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喜欢的是这场雨什么时候的景色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3. 怎样理解“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在这场暴风雨中作者看到的是事物的几个方面呢?(2)雨过之后的美我们已经有了具体感受,暴风雨中的美在文中是怎样展示的?①体会第四自然段: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②体会第六自然段: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3)这些乐声来自哪里?它让我们想起了什么?(结合《学会聆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学会聆听心中的歌”“宇宙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无论是季节的变换、心脏的搏动,还是在苦与乐的循环中。
你不要置身其外,而要置身其中,那么,你就会汇入这雄壮的节奏里。
”)4.再回过头来,品读“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体会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题西林壁》的异曲同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小结:阿尔卑斯奶糖,让我们时时感受生活的甜美,阿尔卑斯的这场暴风雨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
黑夜中孕育着黎明,狂暴中孕育着平静。
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全面,切不能以偏概全。
全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广泛的视角,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来发现,一双聪耳来聆听,打开心窗来收纳一切美好。
这样,在我们人生旅程中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聆听心中的欢歌。
2.整理自己的生活感悟。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积累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17.暴风雨的启示昨晚—→今晨乐曲铿锵风景如画和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