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摘要】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当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单一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满足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产权分离被多数企业所采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公司结构的混乱,效率低下。

本文分析了现今普遍存在的一些代理权问题,主要包括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和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结合案例——泰科国际——解释了委托代理问题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

然而,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若干具体的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文章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诸如完善契约机制、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发展中介机构等。

并且也提出了一些能降低代理成本的建议,旨在完善治理机制的同时,也能使代理成本最小。

关键词: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company scale, the current single organization could no longer effectively functioned as originally schedul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most of the companies adopted the mechanism that separates the ownership from control. However, this mechanism would also give rise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clarity of the property right and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agency system, resulting in the chaos and low efficiency of the company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In this article, I will analyze some general agency problems existing in between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manger authority,the creditor and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major shareholder and the minus shareholder. I will illustrate the shortcomings ofthe agency problem by the case of Tyco International in practice. However, corporate governance needs several effective mechanisms which exceed the structure rather than a maturity structure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case, t his study gives u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consummating the agency contract, improving independence of the board ’ s and developing the agency institution, etc. In addition, it also finds some measur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agency cost as well.Keywords :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problem目录第一部分引言 ----------------------------------------------------------------------------------1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2第三部分公司治理理论基础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3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 --------------------------------------------------------------------3公司治理的原因 ---------------------------------------------------------------------------4公司治理的目标 ---------------------------------------------------------------------------5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泰科国际公司简介 ------------------------------------------------------------------------------------6舞弊事件 ------------------------------------------------------------------------------------6舞弊原因分析 ------------------------------------------------------------------------------6第五部分对策及结论 -------------------------------------------------------------------------10参考文献 -------------------------------------------------------------------------------------------15第一部分引言研究背景近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每年都会爆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舞弊的事件。

从市场上众多的财务舞弊案例来看,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委托代理机制的不完善。

股东与债权人、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代理问题,使得在理论上的层层监管制度变得薄弱,监督者不愿履行其监督义务,而被监督者更加肆无忌惮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后逐渐变成了舞弊造假。

众所周知,产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问题,而委托代理是治理的基本制度,契约的不完善是治理的原因,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减少委托代理成本,使得公司的组织结构能够更有效的适用于现代市场。

而对于公司治理刚起步的中国来说,参照国外已有案例,总结得失,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路上我们也就能少走一些弯路。

研究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公司治理开始,经过了近30年的探索,已经在理论上逐渐得到完善,但是仍需在实践中寻求一条优化公司治理的途径。

而委托-代理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势必影响着治理的效果,所以针对委托代理问题,若能有效减少代理问题也就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效果。

本文阐述了公司治理中的一些利益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指出上市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之间的问题,为完善市场治理有一定现实意义。

同时,文章还结合案例分析,可以为上市公司减少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提供参考。

结构本文从公司治理的理论入手,首先参考结合目前主流的公司治理研究成果,在对公司治理有了一个统筹的认知之后,引入泰科国际的舞弊案例,综合理论与实际,寻求出公司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缺陷,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关于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最早是由国外引进的,20世纪80年代,“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此前的1975年,威廉姆森曾提出的“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概念已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十分接近。

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模型发展迅速。

简森和麦克林则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正是存在着委托人与代理人,两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最早使用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关系,且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

后来罗杰森(Rogerson,1985)和Lambert(1983)以及Roberts(1982)和Townsend(1982)的研究证实了长期关系可以更有效的处理激励问题。

在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法玛(Fama,1980)又提出了声誉问题,他认为激励问题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夸大了,实践中,代理人市场是可以约束代理人行为的。

之后,霍姆斯特姆(Holmstrom)模型化了法码的观点,同时,他又与 Ricart-Costa(1986)研究并提出新的“棘轮效应”,他们认为,经理与股东之间风险分担存在着不一致,原因是经理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能力的反映,而股东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金融资产的回报,正是双方目标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代理问题的存在。

在确立了委托代理存在的问题之后,学术界也有各派观点力求解决相关问题。

莱瑟尔(Lazear)和Rosen(1981)提出了用锦标制度作为工资的基础,此观点由Green and Stokey(1983)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的操作简便,也可以解决委托人的道德问题。

索罗(Solow,1979)和夏皮罗和斯蒂格里茨(Shapiro and Stiglitz,1984)则将较高的工资解释为企业为防止工人偷懒而采取的激励方法。

以工资的高低作为监督的一部分,以高工资监督并激励着代理人的行为。

20世纪90年代初始,我国的理论界在公司治理的内涵 (林毅夫,1997)、有效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97)、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张维迎,1999)、产权的讨论(张维迎,1999、2000;孙永祥,2001)和治理模式的比较(李维安,2001)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