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世界文明史:导论

6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文明史中包括着文化史。”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
●(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 镇、集镇或城市; ● (2)已发明、使用文字; ● (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 的中心场所。
12
1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 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 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 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马克垚认为:史学研究必须要区分不同的 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明确文明在发展 过程中的阶段性。他在《世界文明史》中,把 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横向角度又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
(1)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涵义 相近或等同的两个概念。在西方,许多人通常 把“文明”与“文化”视为对偶词或同源对似 词。 (2)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按物质和 精神两个方面来区分,前者是物质进步的产物, 后者则与精神领域的遗产相联系。 (3)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或者说文明是文化的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也 有的把它看作是文化的没落阶段。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美)塞缪尔•亨廷顿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1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 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马克垚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 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 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
11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马克垚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 倡导者。他所主编的《世界文明史》(2004年出 版)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 “导言”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 马克垚认为: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人 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 说,文明史也是世界通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 又不同于世界史,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 是不同的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是比较稳 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 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 文明史观有如下几个内容和特点:
21
7 、 ( 美 ) 威尔 · 杜兰:世界文明史(多卷),东方出版 社,1999。 8 、 ( 美)伯恩斯 , 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多卷),商 务印书馆,1987。 9、曹顺仙:世界文明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10、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复旦大学,2007。 11 、李穆文编著:《世界文明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6。 12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3
19、(印)塔帕尔著:《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0年。 20、潘光、陈超南、余建华著:《犹太文明》,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1、叶孟理著:《欧洲文明的源头》,华夏出版社, 2000年1月 22、于贵信著:《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23 、李秋零、田薇著:《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 ―― 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华夏出版社 2000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农业文明(原始农业文明和古典农业文明)、工业 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散) 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当 代文明
9
三、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其肇始于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 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 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广大, 他倾其一生精力,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 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 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 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 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3、从长时段去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 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如政治经 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包括重大历史 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勾勒人 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肯 定进步,揭示问题。
15
5、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 认文明的多元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 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 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6、关注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 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13
农业文明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 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分原始农业文明和古典农业文明两个 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以18世纪下半期英 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可分为工业文明 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 阶段。
14
2、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 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
17
四、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意义 1、知识结构 2、价值和道德评判 3、拓展思路 4、认识现实
18
五、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方法
1、与学习其它历史一样,最基本的首先 弄清楚时、地、人。 2、注意课内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相结合, 涉猎广泛。 3、注意比较。 4、联系现实。
19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 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 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 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20
六、参考文献
1、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 、 马 克 垚 : 《 世 界 文 明 史 》 , 北 京 大 学 , 2004。 3、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上下册,商 务印书馆,2000年重印。 4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 2004 。 5 、 ( 法 ) 费尔南 ·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4。
可以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明”这一概念, 指的是“高度发展了的文化,它至少包含两个 7 重要的因素:文字和城市。”
二、文明的类型
斯宾格勒:8种 汤因比:26种 亨廷顿:8种 马克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8
亨廷顿认为 目前 8 种主要文明:西方文明、
儒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 明、斯拉夫 - 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 洲文明。
社,2002。
22
13、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0年。
14、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5、张启安,李秀珍:《西方文明史》,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9。 16 、 ( 英 ) 理查德 · 利基著:《人类的起源》,上海科 技出版社,1995年9月。 17、刘文鹏著:《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18、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10月。
10
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著,代表性 的有美国学者伯恩斯等人的《世界文明史》、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的《西方文明史》、法国 学者布罗代尔著的《文明史纲》等,文明史观 被引进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 热潮,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研究 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1999年 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2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一、“文明”和“文化" 二、文明的类型 三、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四、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意义 五、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方法 六、参考文献
3
一、“文明”和“文化"
1、什么是“文化” ?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是在 古罗马的时候出现的。含有耕耘、培植的意思。 对“文化"的概念作出经典解释的是英国历史学家和 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他 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 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 惯。”
4
2、什么是“文明”?
文明[Civilization]一词也源于拉丁文 [Civils],有“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 的”的含意,是个法律定义。 近代以来,“文明”一词的含义是与“野 蛮”相对的,文明即“教化的行为”,指 人类社会从未开化到文雅的状态,也指人 类社会进化的方式和阶段。
5
3、 “文明”和“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有三种观点
年版。
24、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版。
24
25、(瑞士)雅各布·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 26、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 27、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 主义》,第1至3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 28、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 书店,1987. 29、高九江著:《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 社2000年。 30、祖嘉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的 考察研究。在比较中确定中华文明的地位,探讨中华文 明的特点,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8、强调文明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 原因。同时注意到文明交流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时常遇 到障碍、挫折和冲突,文明的进程有时受此影响而被延 缓。
有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 为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现代文明”的表现形 式可能有多种,本质特征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 三位一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000年。
25
本课程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的曙光 古代文明 中世纪文明 迈向近代社会的西方文明 近代世界文明 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
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