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才会有收获)(2分钟)1看下列图片,思考是否记得这些文章的主旨?《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让学生温习熟悉的议论型文言文,进行总体复习。
高考阅读之议论型文言文专题训练2 在上海高考试卷的第二篇文言文,经常出现议论型文言文,得分较低。
高考年份篇名分值难度写作意图《九疑山图记》13分大借九疑山峻伟而不列五岳,指出世间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随情况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弊病。
《稼说送张琥》12分中散文诗文言文《潭州东池戴氏堂记》11分大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教师风采展示)(15分钟)议论性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
在这类文言文中,作者提出观点,运用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体现一定的感情倾向。
议论性文言文有别于其他类型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是在分析综合部分。
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者所阐述的道理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要求能找到某个论点的论据,论点的起因,作者的态度、愿望;能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等。
议论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为: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知识典例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使用的事例、作者的感情倾向。
近年来,高考议论性文言文阅读中关于“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多是客观选择题。
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表明作者某种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命题上既有对原文观点、论证方法的较为直观的叙述的题,又有对原文的观点或论证方法加以转述、评论的题。
题型有客观选择题,选出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也有主观题,要求概括、归纳文章的写作意图等,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九疑山图记》,“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质量是关键)(20分钟)(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
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强化练习议论型文言文包括政论散文某某论 游记散文 说、 序、书、表右军集》1.内容概要:序文既记叙了兰亭的山水胜景及宴会盛况,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抒发了对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
2.艺术手法:写景抒情,言简意赅,妙趣天成;全文首尾圆合,一气呵成;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清新有致。
第18课《指南录后序》〔宋〕文天祥1.内容概要:散文篇名。
南宋文天祥作。
是作者诗集《指南录》的序之一。
文中回顾了作者出使元军被扣留,逃出后历尽艰险,多次濒临死亡的经过,抒发了誓死报国的慷慨豪情。
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
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集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
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为“后序”。
2.艺术手法: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
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
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
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
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知识典例(教师风采展示)(15分钟)一、“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一)“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还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梅圣俞诗集序》,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等等。
1、写在作品前面的称为“前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2、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是议论文。
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二)“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如: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送石处士序》,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里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和表达方式表示。
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联系上下文,适当用意译。
②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
留,即保留原词。
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本字换成通假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增补词语。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
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
③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④注意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⑤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平时对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积累。
离开了这一点,将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扩大阅读面和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识记、积累的习惯。
学生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在解题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强化练习(质量是关键)(20分钟)(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南游集》序叶燮中的感悟渗透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见识广博的人能够文采斐然,志向高远的人能够感触精深。
所以,欧阳仲山经过周瑜的墓,才能够有这些诗歌【十篇为一“什”,这里究竟是十篇、还是泛指诗歌,不确定】,思绪开阔无碍、文采灿烂卓越,从中可以窥见即使艰难困苦也要坚守正道【盘桓居贞,典出周易】的道理,(可以窥见)梁甫山中、壮士墓前,咏叹历史的《梁父吟》所要表达的意味。
【这里的梁父吟,应是相和歌辞“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那一首、一类,也是葬歌,仍扣着“墓”字。
】凡是有要唱和(欧阳仲山的)诗歌的人【这篇文章就是为欧阳的诗作序】,应当留意一下这一篇文章。
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C——议论型文言文说课堂导入()(4分钟)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