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B)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C)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D)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具体化2 强奸罪(中止)的犯罪构成属于( )。
(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从轻的犯罪构成3 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刑法典的分则体系是依据犯罪的一般客体为标准而进行分类的(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4 下列犯罪行为中,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是( )。
(A)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B)使用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行为(C)非法拘禁他人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5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B)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遭受损害(C)犯罪所用之物是犯罪客体的载体(D)人体可以成为犯罪对象6 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 )。
(A)危害结果(B)危害行为(C)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D)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 下列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B)人在睡梦中的动作(C)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D)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8 铁路信号员甲因和恋人分手饮酒自醉,未能按时发出改变信号,致使火车相撞。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B)甲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D)甲的行为义务来源属于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9 下列选项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
(A)放火罪(B)交通肇事罪(C)遗弃罪(D)故意杀人罪10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
(A)甲负有履行生效判决的义务,但甲在有能力履行的情况下却拒不执行判决,还将前来履行执行职责的法院执行人员打成轻伤(B)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拒绝扶养,致其冻饿身亡(C)丙拦路抢劫孙某,过路人李某看见此情形后却见危不救(D)丁离婚后嫌才3个月的女儿戊累赘。
某日将戊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丁5天后同家,戊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丁构成故意杀人罪11 下列关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B)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D)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宣告缓刑12 下列关于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B)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适用缓刑的,可以宣告缓刑(D)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适用缓刑,如果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13 下列犯罪中,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犯罪的是( )。
(A)污染环境罪(B)妨害信用卡管理罪(C)违规销售枪支罪(D)洗钱罪1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76周岁)因过失致人死亡,对甲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乙(14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杀害,乙不负刑事责任(C)丙(15周岁)抢夺他人财物后,因抗拒抓捕而将被害人打死,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D)丁(17周岁)虽罪行极其严重,但不能适用无期徒刑15 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为例外(B)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单位的,自然人也可以构成该罪(C)单位犯罪只能是故意犯罪(D)对于以走私毒品为目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以自然人犯罪处理16 甲试图毒死乙,便在乙的饭碗中下入砒霜毒药,实际上甲错把碱面当成了砒霜,结果甲没有死。
则甲在认识上的错误属于( )。
(A)手段认识错误(B)因果关系的错误(C)对象认识错误(D)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7 甲明知自己石头扔得不准,但为了砸死经过自家楼下的乙,便置乙身边的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大铁石扔了下去。
结果没有砸死乙,却砸死了丙。
对于丙的死亡,甲的主观心理状态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18 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只酣睡的猎物,同时又发现附近有一个孩子在玩耍,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离猎物的距离,甲不能肯定能够击中猎物。
但某甲打猎心切,不愿意放过这一机会,随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将小孩打死。
某甲对小孩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19 行为人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的,不是犯罪。
这是由于行为人( )。
(A)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认识(B)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C)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存在故意或过失(D)不具备犯罪的主体条件20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
(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21 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22 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
(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23 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24 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
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
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
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多项选择题第2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5 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26 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
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乙的死亡是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27 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
(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C)医疗事故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28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
(A)贪污罪(B)受贿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29 甲于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将小孩勒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乙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D)乙不构成犯罪30 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1 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6 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31 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32 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33 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3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
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C)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34 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人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
甲的行为属于( )。
(A)行为对象错误(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35 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
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36 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只要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简答题第26-27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7 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38 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39 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
40 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41 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
案例分析题第30小题,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