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期中复习

温病学期中复习

温病学期中复习提纲★标示重点▲标示次重点☆标示次次重点没标的,看着办。

★重要条文:1、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P464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叶桂《温热论》P3263、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P422第四段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P323第一章绪论★1、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王孟英)★2、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3.《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4.《难经·五十八难》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5.刘河间在外感热病的理论证治方面大胆地立新论、创新法、制新方。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一、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二、温病命名:根据季节:春温,冬温根据时令主气:风温,暑温,湿温根据季节+主气:秋燥根据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伏暑⑴根据病因病性分类: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⑦暑热疫⑧温疟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温夹湿③伏暑④湿热疫⑤湿疟⑥霍乱⑵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⑶温病与伤寒①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联系和区别A、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B、温病可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②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⑷温病与温毒①温毒的含义:一为病名概念,指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为病因概念,指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温毒作为疾病名称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除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②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作为具有显著温热特点的一类疾病,温毒自然隶属于其范围。

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风温与狭义伤寒鉴别表)☆风热病邪:1.多先犯肺卫 2.易伤肺胃阴津 3.病情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可径犯阳明 2.易耗气伤津 3.易闭窍动风 4.易兼夹湿邪★湿热病邪:1.病变以脾胃为主2.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温热病邪: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2.里热内迫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温毒病邪:1.具火热之性2.攻串流走3.蕴结壅滞☆疫疬病邪:1.致病力强 2.多从口、鼻而入 ,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3.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易引起流行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5.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温病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新感引动伏气) ▲发病因素:体质、自然、社会因素 ▲感邪途径:1.皮毛;2.口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比较表)第四章热病邪直接犯阳明,湿热病邪直犯脾胃等;③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即温热病邪伏于气分而内发;④邪热由营分转出气分★营分证形成原因:①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②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③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发出;④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营而发生神昏,称为昏暑厥。

☆血分证的形成原因:①营分邪热未解,营热羁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传入血分;②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③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分证。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第六章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辨舌苔:1.白苔:★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

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已大伤所致,多属里热实结之证。

★白碱苔,指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

为温病胃中有宿滞而兼夹秽浊郁伏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

★积粉苔——指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华润黏腻,刮之不尽,舌质呈紫绛色。

湿热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也是由湿遏热伏所致,其病变虽然属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的溫疫病。

★白霉苔——主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预后较差。

2.黄苔:(主里、实、热),里热已重的重要标志。

苔薄主邪轻,厚主邪重,润主津伤不甚,干燥主津已伤,浊腻主湿,厚燥主实结。

素体湿热盛者,平时就可有黄苔或黄腻苔。

3.灰苔:灰而燥苔主实热之证;灰而润苔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4.黑苔:病情危重的重要标志。

舌苔黄腻或黄浊:黄苔满布而细腻润泽,或黄而垢浊。

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湿热并重而盛于气分的阶段。

辨舌质:★镜面舌:指舌上无苔,色绛而光亮如镜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征象。

★杨梅舌:因其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故名。

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多见于烂喉痧邪热已入营血的重证,也可是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

★猪肝舌:为肝肾阴竭之征象。

温病见这种舌象,主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

斑疹病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陆子贤斑疹诊查“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斑疹色泽与病情关系“紅轻、紫重、黑危”——雷少逸斑疹疏密“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辨白㾦:白㾦: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形如粟米,色如珍珠,突出与皮肤,内含少量浆液,所以外观晶莹。

多分布于颈、胸、腹部,四肢头面少见。

成因:叶天士所说“湿热伤肺”、“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发热:1.发热恶寒:见于温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湿热之邪初犯卫气)2.寒热往来:见于湿热性温病(痰热在少阳)3.壮热:邪入气分4.日晡潮热:下焦蓄血;湿温病;温病后期阴虚内热5.身热不扬:湿热病邪蕴阻卫气;湿温病初起6.发热夜甚:温病熱入营分7.夜热早凉:温病后期(热入营血分)8.低热:温病后期(阴伤虚热征象)口渴:原因:津液不足或津液不布。

口渴不欲饮四种类型:①口渴不欲多饮;②口干喜热饮;③口干反不甚渴饮;④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

(此四类为乙班老师课上强调,课本中无)★汗出异常:戰汗见名词解释。

戰汗的四种转归:①汗出身凉(正能胜邪);②身凉汗出(正不能胜邪);③战而不汗(中气亏虚);④隔日再战(病邪未衰)“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章虚谷呕恶:(略)胸腹不适:(略)大小便异常:(略)神志异常:(见名词解释)温病发生神志异常多为热、湿、痰、瘀等病邪闭阻心包所致。

痉:(区别实风内动和虚风内动)实痉五症(临床特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

虚痉三症(临床特征):手足抽搐无力,手足蠕动,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

★★★论述题:温病的治则(包括条文解释)、治法、代表方?一般治则: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则补之。

卫气营血辩证治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邪在卫分用“汗”法,“汗”发即解表透邪之法,就温病而言,主要以辛凉解表为主,一般不用辛温发汗之品。

但对有湿邪在表者,又当用辛温芳香化湿之剂,如厚朴夏苓汤。

对表气郁闭较甚而恶寒较明显、无汗的表热证,亦每在辛凉之剂中配合少许辛温之品,如淡豆豉、荆芥等,以增加透邪疏表之力。

“到气才可清气”强调了清气之法是针对邪入气分之证所用。

由于气分证阶段病邪性质较复杂,且病位各有不同,所以治疗除了清气法之外,还有化湿、攻下、宣气等法。

至于对营分证用透热转气法,是指在清营之剂中配伍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使营分之热能透出气分而解。

对血分证的治疗,强调在凉血的同时应注意散血,这一方面是针对血分证中每有瘀血形成的病机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凉血之品可能引起妨碍血行之弊。

(1.卫分治法:汗法,方用银翘散、桑菊饮。

2.气分治法、代表方剂:清气法,方用白虎汤。

3.营分治法:透热转气,方用清营汤。

4.血分治法:凉血散血,方用犀角地黄汤。

)三焦辩证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治则提出治上焦病应“轻”,其含义除了用药应主以质轻透邪之品外,同时也包含了治疗上焦病症所用的药物一般剂量较小、煎煮时间较短等含义。

对中焦病证的治疗应注意“平”,体现了对该病证的治疗应以祛除病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

同时,由于中焦病证每为湿热之邪所致,对其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治湿与治热不可偏于一方,也含有“平”之意。

对下焦病证治疗主以“重”,是指所用方药性质沉降重镇,多用介石类药物,且用药剂量也较大、煎煮时间较长等。

治法、代表方剂:上焦治法: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另外,温病治疗还注重祛除病邪、固护阴液。

☆一、泄卫解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祛邪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简答题四、祛湿泄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论述题:通下逐邪法有哪几种?主治和代表方剂分别是什么?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1、通腑泄热:是用苦寒攻下之品攻逐肠腑湿热燥结的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