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编号:
适用专业:全院非计算机各个专业
学习领域类别:职业核心能力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时数:60(理实48,认证培训 12)
一、学习领域的性质和任务
(一)学习领域定位:《信息处理》是我院所有各专业必修的职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规格,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创造条件。
因此,信息处理技术是各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础之一。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学生能较熟练使用WindowsXP操作平台,熟练掌握Office的主要软件,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具有网络的入门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总之,本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各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软件、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养。
本领域应在第一学期完成,学习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或参加NIT考试一级,取得相关证书可替代学生该领域的成绩。
(三)前导课程:汉字录入
(四)后续课程:各专业学习领域
二、学习领域内容标准
(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二)学习情境描述
三、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
1.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学生、情境和实例四个因素的整合,总体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 (1)创建工作情境:创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
(2)提出学习实例:在教学情境下导入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实例作为学习中心;
(3)教师对实例进行剖析讲解;
(4)学生对实例进行模拟训练;
(5)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并收集学生的模拟训练成果。
通过上述教学流程完成了教师用实例的教学,学生用实例模拟训练。
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学的过程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2.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模式的变革: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明确的实例,学生通过完成实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2)教学场地的转换:由传统的教室教学到多媒体教室教学,由实验室教学到多媒体实训场教学的转变,而且还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办公应用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
(3)考核方式: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引进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国家劳动部计算机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不组织期末考试,用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并且每位同学还可自愿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考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上机实训、实例分析、互动性学习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本领域是一门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工作就是使用计
算机,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把素材进行信息化处理、加工形成办公文件。
因此,本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实例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
1.演示教学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条件,投影演示操作过程,一边进行讲解,让学生有第一眼印象。
2.互动教学法:在教师教学演示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到教师机操作等手段,与学生形成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3.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实训主要是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围绕具体任务实施教学过程,学生是带着任务去进行实训课的教学,再配合一些考核措施和办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又学会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和培养了职业综合能力。
4.实例分析: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教学实例,将这些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从而以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条件
1.标准与规范
(1)师资队伍:在教学当中应该构建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耐心的教师队伍。
(2)教材:该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由于该课程在各学校各专业开设的时间长,教材的选择余地比较大,现使用我院开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特色教材。
2.教学设施
该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用计算机一台,投影仪,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边学边练。
3.实训条件
《信息处理》相关的实践场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有路由器,交换机,网络管理软硬件,投影仪等
(四)考评方法
科学的成绩评定机制。
我们常说,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手段”,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建设,平时的考核我们实行“236”的成绩评定方法,具体就是考勤占20%,书面作业占30%,上机技能测试占60%,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科学的,符合课程的特性。
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要求学生统一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NIT考试,以是否通过该考试作为学生的本门课程的考评标准。
四、参考文献
(一)教材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茹立军李玉宏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实训指导书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玉宏主编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程》,该书是和教材配套指导书。
(三)参考资料
1.由于学生要参加NIT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以建议使用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作为首选参考资料用书。
2.NIT考试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