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作业设计

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作业设计

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作业设计第二章设计指导设思想、依据与原则2.1 设计的指导设思想根据低效防护林的形成原因及其林分结构的特点,按照生态公益林经营的基本要求,对现有低效防护林进行林分结构(主要是层次结构、树种结构和年龄结构)改造,将单层林、同龄林、树种单一的低效针叶林逐步改造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封育管护,有效提高林分郁闭水平,增加林下植被盖度,逐步诱导形成林分层次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森林生态群落。

提高其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为M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2 设计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1995●《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163-1994●《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1995●《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18337.1-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18337.3-2001●《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1607-2003●《浙江省营造林作业设计规范(试行)》●《浙江省营林技术规程规范》●《浙江省重点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关于下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2003年防护林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浙计农经〔2003〕885号●《M县2003年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建设方案申报书》●《浙江省M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成果》●M县1998年二类调查成果资料2.3 设计原则2.3.1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效能的原则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的复层郁闭水平,增加林下的植被盖度,提高林分的防护效能。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把保护现有的阔叶幼树,选择合适的阔叶树种进行科学的补植造林,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效能作为重要原则。

2.3.2 补植造林与封育管护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采取补植造林措施,对低效防护林的林分结构进行改良,同时对所有改造小班均进行科学合理的封育管护,提高林分郁闭水平和防护功能。

2.3.3 分类改造、规模封育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低效防护林类型,分别采取团状、块状和带状补植造林措施,有效实现对现有林分结构的根本性改造;为提高封育管护效果,应坚持适度规模封山,每个封育管护区的面积一般宜控制在1500-4500亩以内。

2.3.4 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低效防护林改造必须优先考虑森林的生态效益,提高林分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

同时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公路两旁、水库周围的低效防护林,可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树种(如香樟、杜英、山乌桕、枫香等)进行补植造林,提高林分的观赏价值。

2.3.5 适地适树的原则为提高低效防护林改造成效,补植造林必须做到适地适树,补植树种应以木荷、青冈、麻栎、枫香等乡土树种为主。

第三章范围与布局3.1 布局原则为避免破坏现有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的使用效果,低效防护林改造小班的区划布局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 重点改造一般保护区的低效防护林,对特殊保护地区与重点保护地区的低效防护林不进行改造;(2) 重点改造经营型低效防护林,对原生型低效防护林一般不进行改造;(3) 重点改造低郁闭度(0.2-0.5)的低效防护林,对郁闭度较高(0.5以上)的林分不进行改造;(4) 重点改造林分结构单一的低效针叶防护林,对混交林、复层林不进行改造。

3.2 布局范围与建设规模按照低效防护林改造的布局原则,项目主要安排属一般保护地区的公路两侧与水库周围一重山汇水面积范围内的低效防护林进行改造。

项目涉及XZ、SZ两镇的13个行政村。

项目共计改造低效防护林7000亩(均为防护功能较低的水源涵养林或水土保持林),总投资预算为96.92万元。

3.3 经营区划3 .3.1小班区划原则在1998年二类调查小班区划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区划经营小班:(1)不同权属;(2)不同林种;(3)不同树种;(4)不同郁闭度;(5)不同龄组;(6)不同立地条件。

3.3.2 区划结果项目共区划为25个小班,其中XZ镇10个小班,SZ镇15个小班。

同时,根据低效防护林的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林相残破型、林相老化型和结构简单型。

为便于封育管护,提高低效防护林改造成效,将所有小班组织为4个封育管护区,其中XZ镇2个封育管护区,SZ镇2个封育管护区。

详细区划结果见表一。

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区划结果表第四章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技术设计4.1 改造类型设计根据低效防护林类型及其改造方式的不同,共设计5个改造类型。

(1) 林相残破-局部补植型(Ⅰ):该类型为因过度采伐而形成的天然次生稀疏马尾林,现有林木分布不均,林隙较多,通过局部补植阔叶树,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2) 林相老化-综合改造型(Ⅱ):该类型为因立地条件差、树种不适合而形成的小老头针叶林,现有林木分布不均,局部郁闭度稍大,宜通过伐除部分林木后,补植一些适生的阔叶树种,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3) 结构简单-均匀补植型(Ⅲ):该类型为因经营管理不科学而形成的单层马尾松纯林,林分郁闭度较小,现有林木分布均匀,林下植被稀疏,通过均匀补植适生的阔叶树种,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4) 结构简单-局部补植型(Ⅳ):该类型为单层马尾松纯林,现有林木呈团状分布,林隙较多,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大,只宜采用局部补植阔叶树种的改造方式。

(5) 结构简单-效应带改造型(Ⅴ):该类型亦为单层马尾松纯林,林分郁闭度相对较高,立地条件相对较好,宜采用效应带改造方式,带状伐除部分林木,开设效应带,并栽植适生阔叶树种改造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4.2补植造林树种设计4.2.1 树种选择原则(1)适地适树的原则。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立地类型的小班选择不同的适生树种进行补植造林。

(2)以补植阔叶树为主的原则。

为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效能,补植造林树种应选择耐干旱、耐土壤瘠薄的适生阔叶树种,且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

(3)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

水库周围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块,可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树种,既改善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也能塑造和丰富森林景观。

4.2.2 树种选择根据树种选择原则,本次低效防护林改造选择的造林树种主要有以下几种:木荷、青冈、麻栎、甜槠、枫香、樟树、杜英、山乌桕等。

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的小班,应补造木荷、青冈、麻栎等耐瘠薄树种;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可补造枫香、樟树、杜英等。

4.3 主要改造技术措施设计4.3.1改造方式设计根据低效防护林形成原因的不同及现有林分结构的特点,分别采取以下不同的改造方式:(1)均匀补植:用于林木分布相对均匀,郁闭度相对较小的、结构简单型的低效马尾松纯林改造。

作必要的林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补植木荷、枫香、青冈、麻栎等阔叶树种。

(2)局部补植:用于现有林木分布不均,郁闭度相对较小、林隙较大的林分改造。

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隙内栽植适宜的阔叶树形成不同规格的效应岛,将低效防护林改造成块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

(3)效应带改造:用于现有林木分布相对均匀、郁闭度相对较大、立地条件较好、林分结构简单的马尾松纯林的改造。

在低效林中开拓效应带,栽植木荷、枫香、青冈、麻栎等阔叶树。

坡度较大时,效应带应与等高线平行布设,效应带与保留带等宽,一般为15-20米。

开拓效应带时,要保留天然阔叶幼树和幼苗。

(4)综合改造:用于现有林木分布不均、林相老化型的低效防护林改造。

带状或块状伐除生长受阻的林木,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栽植一些适生的阔叶树。

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 以内。

4.3.2 整地设计为避免造成水土流失,低效林改造整地应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

挖穴大小视造林树种而不同。

栽植木荷、青冈、麻栎等耐旱耐瘠薄树种,挖穴规格一般为30×30×30厘米,栽植枫香、樟树、杜英、山乌桕等,挖穴规格一般为40×40×30 厘米。

4.3.3 补植造林密度设计低效林改造的补植造林密度因造林树种及现有林分状况不同而异。

采用块状补植、效应带改造、或块状伐除再人工植苗造林综合改造的林分,其初植造林密度为造林树种的合理初植密度;采用均匀补植改造方式的林分,由于其现有林木相对较稀疏,天然阔叶幼树很少,合理补植密度不能太小,一般控制在70-140株/亩。

各小班具体补植密度,可视小班现有阔叶幼树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详见附表)。

4.3.4 株行距设计补植造林的株行距主要根据改造方式和补植树种而确定。

(1)局部补植与效应带改造的小班:补植以木荷为主的阔叶树(两个以上树种),株行距设计为:2.0米×2.3米;补植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树(两个以上树种),株行距设计为2.5米×2.5米。

(2)只补造1个阔叶树种的小班或林间空地:株行距根据该树种的合理补植株数而确定:木荷的株行距为2.0米×2.0米,枫香为3.0米×3.0米。

(3)均匀补植的小班:株行距根据小班的每亩实际补植株数确定:Z×H=666.6÷70。

如某均匀补植小班每亩补植70株,则其株距(Z)与行距(H)可确定为3.0米×3.0米。

4.3.5 树种配置设计为有效优化林分结构,既要选择多个阔叶树种进行补植造林,同时也要对补植树种进行合理的配置。

对于面积较小的林间空地,可补植单一的阔叶树种形成小面积块状针阔混交林;而面积较大的林隙及效应带补植,则宜对补植树种进行合理的株间或行间混合配置。

本项目可参考采用以下几个树种配置形式(见图一~图三)。

4.3.6 造林方式与造林时间设计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本次低效防护林改造均采用植苗造林方式补植造林,造林用苗必须是1年生以上的Ⅰ级苗,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宜采用容器育苗栽植。

苗木栽植应在树木萌芽前的3~4月完成。

4.3.7 幼林抚育设计及时进行幼林抚育是提高低效防护林改造成效的有效措施。

林分改造后第一年抚育2次,第二年和第三年各抚育1次。

幼林抚育宜在6月至9月进行,采取穴状抚育的方式,即对栽植树苗的坑穴进行锄草、松土和培蔸,以促进苗木生长。

各改造小班的具体技术措施详见《M县2003年长防工程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小班作业设计一览表》(附表)。

4.4 封育措施设计低效防护林补植造林完成后,还应根据所有改造小班的位置、面积大小与分布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封育管护,才能真正达到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生态防护功能的目的。

4.4.1 封育管护区的组织项目共区划为4个封育管护区。

其中XZ镇2个,分别为前桑园-九里管护区和下田-郑家管护区,管护面积为2500亩;SZ镇2个,分别为沅口-申亭管护区和塘头管护区,管护面积为4500亩。

4.4.2 封育期限的确定封育期限为5年,自2004年始,至2008年底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