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论语》十二章解读

11《论语》十二章解读

11《论语》十二章解读1.时代背景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

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

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咨!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

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

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那么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因此虽然〝儒〞字最初的意思是〝懦弱、宽柔〞,但儒学实在是一门积极雄健、至大至刚的学问。

3.«论语»思想〔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表达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4.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作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说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那么。

这十二章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论语〉十二章»语言积累与运用1.理解并积累重要词语。

【重要字词】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说:〝说〞通〝悦〞,愉快。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是从。

殆(dài):疑惑。

箪〔dān〕:古代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肱〔gōng〕:胳膊。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河,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三军:军队的统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笃〔dú〕: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仁德。

【古今异义】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疏〔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水〔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一词多义】为:1.当,做。

例句:可以为师矣。

2.替。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1.了解。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懂得。

例句:温故而知新。

而:1.表转折。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表顺承。

例句:温故而知新。

3.表并列。

例句:博学而笃志。

其:1.它的。

例句:仁在其中矣。

2.他人。

例句: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简析】对于这三句话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递进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自己潜心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自己的学识修养提升之后,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与我们切磋琢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的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人不了解我们,我们完全用不着生气,继续努力完善自己就好了,因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简析】当时的经典读物不多,一般都是就一个文本反复学习,因此儒家特别强调要从旧的事物中领悟出新的东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在我们当下,需要学习的知识数不胜数,更需要我们每次学习和温习都要有所得。

③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简析】学习和思考之中,孔子其实更注重的是学习。

在«论语»中,孔子唯一承认自己的优点就是〝好学〞,孔子论证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体验时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他是反对不学习而只顾空想的。

近人杨绛先生也曾对年轻人劝诫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当然,孔子反对的是空想,对于学习中的理解和思考他还是很提倡的,也因此他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迷惑。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简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

〝切〞字课本注解为〝恳切〞,但教参上将其理解为〝切近〞似乎更通:〝从切近的事情发问并从当前进行思考。

〞因为孔子说自己是〝下学而上达〞,因此注重身边的事情要超过浮夸的大道理。

«论语»十二章写作分析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涉及学习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及孔子思想等多方面内容,阐述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那么。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那么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从〝其恕乎〞中,可以想见孔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3.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几乎每一那么都格言,大多数还是警句。

成语也有不少,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有的甚至在外交场合也被引用,我国领导人在欢迎外宾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经常被用到。

«论语»名句及解读〔1〕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假设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