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识记孔子和《论语》的文学常识;
3.识记文中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说、愠、省、信、传、惑、逾矩、罔、殆、好、乐、饭、夺、笃等;“不亦……乎”的固定句式和“贤哉,回也!”的倒装句式
4.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结合自己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两句诗,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们能猜出是评价的哪一位伟大人物吗?
(介绍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政治思想核心:“仁”与“礼”。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北宋初年一位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这部经典究竟有何魅力而经久不衰呢?(介绍《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宋代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初读感受
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文意,讲解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1.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点出“不亦……乎”的特殊句式)
2.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
..为师矣。
”——《为政》
.....,可以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点出倒装句式)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三、再读《论语》
体会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之道。
齐读《论语》的第一章,回答:这一章孔子认为哪三件事是人生之乐事?
明确:学习之乐、交友之乐、修身之乐。
1、“学”“习”之“乐”
①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
“学而时习之”,习有温习、实践之义。
经常反思:“传不习乎?”
②温习旧的知识仅仅是不断地重复吗?怎样才能取得进步呢?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礼记·学记》中曾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仅仅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是不足以当别人的老师的。
我们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④当我们懂得了某种学问,怎样才能投入更大的热情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礼记·学记》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另外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们还可以向谁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小结:孔子认为能带来快乐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思
孔子认为应该有什么样学习的态度?
好之乐之、以人为师。
2、交友之乐
①第一章孔子提到的第二件快乐的事是什么?
“有朋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②孔子的志向在哪里体现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不逾矩。
”
③一个人的志向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④和孔子一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为人谋而尽忠,与朋友交而尽信。
(从第2章反思得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修身之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除了从学习和交友中获取“乐”之外,孔子认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做一位君子,也是很快乐的。
①第一章中孔子提到的第三乐,做到什么就是君子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的门槛就是“不愠”吗?”这里的“人不知”指的是什么?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句话是说“君卿大夫”(即当权者)不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
孔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亦说乎?”即让自己快乐。
所以,即使孔子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依然很快乐。
②文中哪里体现孔子安贫乐道、贫贱不移的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孔子的修身之乐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们,孔子反复地赞叹颜回,是因为颜回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可以朗读几遍,体悟前后两个赞叹有什么不同:惊叹和肯定)
④君子提升个人修养,最终达到“仁”,需要怎么做?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⑤孔子勉励弟子珍惜时光、不断进步的句子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慨叹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慨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
小结:孔子思想所倡导的交友和修身这两种为人处世之道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
志同道合、坚守志向、尽忠尽信、谦虚自勉、安贫乐道、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珍惜时间。
四、主题升华
1.《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为什么今天还要学习它?
《论语》包含了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比如本篇文章选入的十二章内容包含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2.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自由讨论)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