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背景下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素养——浅析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启示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
在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探讨中,卡尔•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的本质予以阐述,他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专业训练与整体知识相结合、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为有效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
因此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术自由;大学教师;学生;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启示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theContext of Academic Freedom——An Analysis and the Inspiration of Karl Jaspers’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bstract:Karl Jaspers was a well-known German educator on higher education. He elaborated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ity as viewed from the existentialism. In his opinion, a university is a special school and a community composed of scholars and students to seek truth. In modern society, the university should create the whole man through the unity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un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cosmos of knowledge, the unity of the freedom to teach and the freedom to learn,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training of abilities. Consequently, Karl Jaspers’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makes great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s: academic freedom; university teachers; students; Karl Jaspers; 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inspiration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高等教育思想家。
他从事大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长达48年,“是一个立足科学基础之上的哲学家,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者”。
[1]在大学理念发展史上,他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面对当时大学存在的危机,雅斯贝尔斯在其教育著作《大学的理念》和《什么是教育》中,以精辟的语言勾画出了大学的理想蓝图。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我们反思当今高等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一、大学的自由与理想什么是大学?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这些都是大学基本理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每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在研究大学理念时,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和《什么是教育》中,都对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的自由尽管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实用主义、专业主义盛行,但是雅斯贝尔斯始终认为“大学的理想始终存在着,只要西方国家的大学里,还把自由作为其生命的首要原则,那么实现这种理想则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依赖于理解这一理想,并将它广为传播的单个个人”。
[2]140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2]139可见大学是教师教学自由与学生学习自由的家园。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自由是作为西方国家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自由是大学生存的必要条件。
没有自由,大学便失去了生命,纵然有其形式,也是没有灵魂的干尸。
再者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没有自由,追求真理就无从谈起,这是大学自由的根本原因。
然而“大学的观念”中所说的“自由”并不仅仅是日常概念中的不受约束和限制之意,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学习自由、教学自由首先强调的是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坚持的独立思考、自我抉择并各负其责,在与自我的交往中、在自由学术中获得成长。
其次是大学教授们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的职责是通过学问传授真理,因此他们也必须有“教的”自由,这些都是由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大学的理想那么大学又是干什么的?这是高等教育家建构自己大学理想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基于对大学本质的认识,他指出,“我们一致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教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2]149。
他认为,每一项任务都是大学理想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大学的四项任务就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即“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二、学术自由背景下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素养(一)学术自由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教师独立思考、研究和传播真理,实现大学的理想和任务,都离不开学术自由。
它是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有力保障,也是大学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活的活力源泉,没有学术自由,就会丧失大学的精神生活。
学术自由意味着学者和教师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学术自由类似于宗教自由。
学术自由“只有在学术目的和对真理的忠诚被考虑进来的地方”,它才可能存在。
[3]186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拥有学术上的自由是必需的,是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自由才能养成大学富有生机的气氛。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学术自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自由。
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他们应该有独立开展科研的权利,即可以自行处置实际的研究课题,自己做出有关决定,只对真理负责,拒绝服从任何权威。
其次是教学自由。
因为大学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传播者,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他指出,学术自由不仅要延伸到科研和思想领域,还要延伸到教学领域,“因为思想和科研需要挑战和交流,这要由教学活动来提供”。
[3]185他强调,“大学需要绝对的教学自由。
国家担保大学享有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权利,而不必受党派政治的控制,也不必受任何通过政治、哲学或者宗教意识形态所传达的高压的控制”。
[3]185总之,学术自由为大学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精神家园,使教师能够在自由的空间里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师如此,那么学生也应当有学习的自由,雅斯贝尔斯至少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学生需要自由的原因。
首先从成熟的角度讲,大学生已是成熟的个体:“原则上,学生有学习的自由,他再也不是一个高中生,而是成熟的、高等学府中的一分子。
如果要培养出科学人才和独立的人格,就要青年人勇于冒险,当然,也允许他们有懒惰、散漫,并因此脱离学术职业的自由。
”[2]146其次从自我责任来看:“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
”[2]147高等学府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选择是以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行动为前提,他所负的责任也包括到头来一无所成、一无所能之冒险。
”[2]147最后从精神生活、创造、研究和批判的要求来讲:“如果人们要为助教和学生订下一系列学校的规则,那就是精神生活、创造和研究的终结之日。
”[2]146“如果经过严格条件挑选出来的大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仍要走一条由学校规定、控制的安稳之路,然后达其终点,这就不成其为大学了。
”“大学并不是一个指挥所,不是一所按部就班的学校。
”[2]171“大学生还有其特殊性:大学生除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
没有学习的自由,大学生就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就不会成为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2]139任何对学习自由的干涉在他看来都是“大学教学的原罪”。
[4]207因此真正的大学就必须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自由,真正实现大学自治。
(二)学术自由背景下大学教师的基本素养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拥有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具有以下基本素养:1.大学教师应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们知道,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教师在学生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教师的言行及思想品德对学生有形无形地在起着一定示范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门人才和接班人的大学教师,理应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因为“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
……在我们时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
[5]42这种蕴含灵魂的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具有合格的灵魂,具有“对于真理的极端献身精神”和对教育的“虔敬之心”,这也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5]44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热爱自己的事业,了解教育的内涵,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对教育无限忠诚,使教育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再者,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然而对待学生更需要爱。
雅斯贝尔斯认为,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