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
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溶源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随着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的分裂现象。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二、填空题1.病毒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分子,后者又分为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和朊病毒。
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nm 作为度量单位,最大的病毒为似菌病毒和一种海洋原生病毒,最小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PCV)和长尾鹦鹉喙羽病毒(PBFDV),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1:10:100 。
3.病毒粒子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4.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颗粒的中心,称为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后形成衣壳。
5.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等轴对称)和复合对称。
6.病毒粒大量聚集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特殊“群体”,植物病毒在细胞内形成病毒包含体,在植物叶片上形成枯斑;噬菌体在细菌菌苔上形成噬菌斑;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空斑。
7.T4噬菌体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
凡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其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9.烈性噬菌体释放子代噬菌体的方式有裂解和自外裂解。
10.定量描绘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它可以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
11.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并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带有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12.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即可以进行裂解性循环繁殖,又可以进行溶源性循环繁殖,所以其在宿主细胞内存在的形式有游离态、整合态和营养态三种状态。
13.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每一宿主细胞所释放噬菌体粒子数的平均数目。
14.溶源性细菌在营养条件(碳源物质)缺乏、紫外线照射以及抗生素作用等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DNA 可以从细菌染色体脱离下来,引起细菌发生变异。
15.人和动物病毒的形态一般为球状,植物和昆虫的病毒形态一般为杆状,而原核生物的病毒形态一般为复合型。
16.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直杆状,所含核酸为RNA 。
17.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尾管将头部核酸(基因组)注入寄主细胞。
18.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表现生命活性,是严格的寄生性生物。
19.卫星病毒(拟病毒)是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一种小的RNA 病毒。
20.朊病毒是蛋白侵染因子,它是一种蛋白质的病毒。
21.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部分遗传物质转移给受菌,并使其获得新性状的过程被称为转导。
三、选择题1.下列哪个病毒被最先发现(B)A、乙肝病毒B、烟草花叶病毒C、花椰菜花叶病毒D、腺病毒2. A complete virus particle is called:(A )A、virionB、prionC、viroidD、None of these3.HIV 是一种典型的(B )A、反转录病毒B、腺病毒C、噬菌体病毒D、拟病毒4.病毒的大小以(B )为单位量度。
A、 mB、nmC、mmD、cm5.T4噬菌体的形态是(C ),腺病毒的形态是( A ),TMV的形态是(C ),f1噬菌体的形态是( D )。
A、球形B、蝌蚪形C、杆状D、丝状6.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B )的病毒。
A、DNA或RNAB、RNAC、DNAD、DNA和RNA。
7.病毒核心成份是(A ),衣壳的组成成分是(B ),包膜的组成成分是( D )。
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8.最先发现病毒的是:(C )A、巴斯德B、柯赫C、伊万诺夫斯基D、吕文虎克9.CPV是(B ),NPV是(A )A、核多角体病毒B、质多角体病毒C、颗粒体病毒10.属于有包膜病毒的是(A)A、HIVB、HAVC、脊髓灰质炎病毒D、轮状病毒11.对病毒无抑制作用的是(D)A、过氧乙酸B、辐射C、干扰素D、抗生素12.朊病毒是一种( A )A、侵染性蛋白质B、核酸C、脂蛋白质D、糖蛋白质1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理是( D )A、直接杀死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C、影响病毒穿入易感细胞D、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14.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A )的寄生物。
A、细菌和放线菌B、酵母菌C、霉菌D、动物细胞15.病毒的分类目前以(C )为主。
A、寄主B、形态C、核酸D、包膜16.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 )A、烟草花叶病毒B、痘苗病毒C、疱疹病毒D、流感病毒17.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C)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游离态B、缺陷型C、整合态D、营养态18.T4噬菌体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C )A、2个B、3个C、4个D、5个四、判断题1.DNA病毒以双链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2.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3.病毒几乎可以感染的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4.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5.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寄主细胞。
(√)6.逆转录病毒RNA可以反转录为DNA。
(√)7.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8.朊病毒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9.噬菌体核酸既有单链DNA、双链DNA,又有单链RNA、双链RNA。
(×)10.所有昆虫病毒的核酸都是ssRNA。
(×)11.细菌的溶源性是可以遗传的。
(√)12.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13.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斑。
(×)14.原噬菌体为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
(√)15.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
(×)五、论述题1.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请绘出病毒的典型构造图。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2.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请各举一例。
①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②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③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
3.绘出病毒粒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明各部位名称和主要化学组成。
①病毒的核心为核酸;②病毒的壳体为蛋白质;③病毒的包膜为脂类。
4.简单叙述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微小,一般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②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仅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不能离开寄主细胞独立复制和增殖。
病毒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装配子代病毒。
有的病毒可以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上,并且诱发潜伏性感染。
④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⑤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⑥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分子存在,但是长期保持侵染活力。
5.简述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1)形成过程: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会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
2)特点:①溶源性是可遗传的;②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③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不敏感;④可以复愈;⑤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如白喉杆菌被b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生白喉毒素。
6.列表比较动、植物病毒与T偶数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的不同点。
动物病毒: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脱衣壳(侵入后)。
植物病毒: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衣壳(侵入后)。
T偶数噬菌体:吸附(感染复数,m.o.i)侵入,增殖,装配(成熟)、释放(裂解)、增殖、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