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其、且、若、所)班级姓名学号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译: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也就)恩赦了我的罪。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译:想要国家安定的,一定要积聚他的德义。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译: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译:他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译: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译: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译: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啊!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译: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那往后(你)打算怎么办?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译: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译:只有其中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加强祈使语气,表婉商,相当于“可要”、“可”、“还是”、“还要”。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译:进攻它攻克不下,围剿它又不能继续,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译:你可不要悲伤啊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译: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译: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差不多了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译:尽了我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译: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存活吗?(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还是真的不懂得千里马啊!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译: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③天之苍苍,其色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译: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要是”。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译:(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如我那样专注罢了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四)用作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译: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译: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立碑。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译:大王不前去,显得赵国软弱而且胆小。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译:再说好汉不死便罢,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3.表让步关系。
况且,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译: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译:(圣人……)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译:再说天地之间,事物各有主人。
④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译: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
⑤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译:况且因为你有了身孕,(我)更担心(你)不能承受悲伤。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译: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②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译:在山谷中还有象老头子一面咳一面笑的声音。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不出,火且尽(《游褒》)译: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译:将怎么办呢?2.况且,再说,姑且,暂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译: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译: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译:再说当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译:再说天地之间,事物各有主人。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就像今年的冬天,关西的士兵还未休整过。
若(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如同。
①视之,形若土狗(《促织》)译:(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译: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如同没有罪过却走向受刑的地方。
2.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译: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二)用作代词。
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译: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拿剑起舞(或:舞剑助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③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译: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译: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译: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译:如果不灭郑国而让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译:如果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难道谁还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2.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译:至于老百姓,就是(因为)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
有时不译。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译:要说那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译:就象那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所(一)用作名词。
处所,地方。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译: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教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译: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
(二)用作助词。
1.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情况”、“……的地方”等。
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译: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译: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世上一般人不了解(他),因此才埋没在屠户中间。
【为……所】表示被动。
①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译: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译: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和朋友羞辱嘲笑,从而污辱了祖宗。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替人解释疑惑的老师啊。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译: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够周到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所以】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之所以……”。
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译: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所在】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所在】2.所在之处,处所。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译: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