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一. 什么是攻击性:
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
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
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1.生物因素。
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
余的百分之五十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导致。
所谓遗传,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冷漠型家长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育出攻击性的儿童。
常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3.儿童的早期经验。
儿童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果得到所需物品或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4.媒体的影响。
儿童喜欢模仿而且善于模仿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人物。
经常看暴力影片的儿童,对残暴行为会觉得习以为常,而且他们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因为使用暴力而逃脱惩罚或者获得权力,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当的方式而去模仿。
四.应对方法:
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早地发现和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使儿童个性和社会性能够顺利发展,人格能够健全形成。
(一)家庭方面
1.消除攻击性的奖励物。
当孩子表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应该查明原因,及时地处理,并且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怎样做才对,这样可以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
比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并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会使儿童体验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快乐和赞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攻击行为。
3.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小学生,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在受害者明显表现出痛苦时,都会停止攻击。
因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移情原型和采用一些约束方法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首先指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后果,同时引导孩子移情换位,想象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
这是从本质上消除孩子攻击性的一种方法。
4.“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是暂时不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不理他,对他的攻击行为视而不见,用这种方法来减弱他的攻击性行为。
5.榜样训练。
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将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孩子讨论并体验一下,使孩子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同时不妨与孩子一起“构思”一个受人欢迎的儿童,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二)学校方面
1.提供非攻击性环境首先教师要为儿童创建适宜的物质环境,提供足够的空间,营养丰富的食品,各种娱乐器材,书等。
例如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避免因偶然的身体碰撞而导致的攻击性冲突,其次对于那些天性攻击的孩子,要少给他们买刀,枪,武器等攻击性的玩具。
再次为儿童提供一些正确的行为,让儿童有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和别人合作,通过模仿去学习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通过模仿加以学习,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2.宣泄攻击性情感。
烦恼,攻击,挫折,恼怒这些侵犯性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来说,是点燃侵犯性行为的导火线,侵犯性情感积聚越多,其表现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
因此,教给那些开始就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儿童宣泄的方法。
就可以减少其攻击性情感的强度。
3.有效干预儿童的攻击事实。
当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时,老师应该进行干涉,使儿童清楚攻击性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应该帮助受害者维护其权力。
同时,也应对目睹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进行有效的现身说法教育。
4.培养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学会内在控制的孩子不大可能使冲动动作化。
说理比惩罚更能帮助孩子明白,并承担非理性行为的责任。
要培养孩子对侵犯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还要培养儿童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认识到攻击性行为带来的恶果。
学会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省,有效地抑制导致攻击性行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