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倾向部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而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
1、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的影响
权威型的父母采取体罚的教养方式来对待不听话和调皮的孩子,他们通常武断地运用权力,去惩罚、打骂孩子,如案例:以为幼儿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都向老师投诉这位幼儿,家长知道后回家就对幼儿进行了体罚,这类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惩罚,比如打屁股,打耳光。这就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更加让他们体会到以后自己遇到了不满、不舒服时也可以用武力来解决,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二)、主要类型
1、工具性与敌意性
在众多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方式中,美国心理学家哈吐普,根据攻击的目的和性质,把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类。
工具性攻击时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们的行为。
敌意性攻击又称认为指向的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和打击他人,例如一位幼儿有意去打同伴,用力撕扯、推搡同伴,惹对方哭泣,或者是为了报复同伴去打对方。
2、同龄伙伴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直接性与间接性
直接性攻击包括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身体攻击是指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踢、踩、抓、咬、推、碰撞、抢夺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时指直接用口头语言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给同伴起绰号、辱骂、威胁、恐吓同伴等。
间接性攻击是指幼儿借助第三者对同伴进行攻击,在学前期主要表现有:向第三者说某人的坏话,散步谣言,使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还有教唆第三者去攻击对方;还有的是在某次活动或者游戏中孤立、排斥某位幼儿,如对其他同伴说:“我们不要和他和我们一起玩,不要理他,他是傻瓜”等等。
(一)、概念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们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攻击性具有稳定、持续的特性。心里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不论男性和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女孩还是男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宝的攻击性的强弱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放任型的父母采取冷漠、拒斥,这类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比如:我曾在实习时看到一位小班幼儿—叮叮,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用玩具车比赛开汽车,但因为不服输他就动手打对方,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教育他,只是说以后不可以这样了,这种放任的态度导致了叮叮常因为和同伴玩耍不开心或不顺心时便对同伴进行攻击。
2、儿童的人格特点
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攻击者通常脾气比较暴躁、易被激怒,而且他们的很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相反,进而促成特定的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为。奥尔维斯学者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高冲动性的儿童的一些行为容易激怒他们的父母,迫使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用体罚的手段来警告他们,而另一类父母对这类高活动性儿童已经筋疲力尽,他们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就助长了他们的攻击倾向,而被欺负者通常比较胆小、缺乏自信、忍让退缩,这也反过来促进了攻击者和被欺者消极人格的发展,如:一名幼儿叫维维他平时是个“小霸王”,今天班上来了一名新的幼儿叫浩浩,浩浩比同龄的孩子长的小,他来到这个新环境表现地更加内向、唯唯诺诺,维维看到了他就跑过去故意撞他,浩浩只是瞪着眼睛看着他,眼神充满了恐惧,而维维则表现出了兴奋。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以费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以班图拉为代表的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性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得以维持。通过实习经验,观看查找资料,以及个人分析,我得出以下几个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班图拉的模仿学理论认为,很多因素是在社会环境里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幼儿辨别是非能力低,又喜欢模仿,他们很容易从不良环境中学到一些不良的行为,这些环境包括:影视传媒中的暴力镜头、同龄伙伴的攻击性行为、家庭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1、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影响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表现: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生攻击性行为,到2岁左右儿童之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到了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的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攻击行为。比如在我实习期间,经常看到我们小班幼儿在玩玩具时,发生抢玩具的现象,他们在家习惯一个人独享,来到了幼儿园一件玩具需要同20几个小朋友共享,这时矛盾产生,而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只能用手去打、抓、强抢玩具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的从身体上的攻击转化为言语攻击,如成人之间发生了分歧,有的人就会借机嘲讽别人,给对方起绰号以贬低对方。
2、家庭环境、氛围的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幼儿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家长在家的一言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父母的感情、没给孩子一个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等等,都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说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他们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事例:杨杨原来出生在北部,但因为家庭离异被母亲带到了一个遥远、陌生的南部,他在一个新的幼儿园开始变得孤僻,不愿与人说话交谈,常出现打同伴的现象,而在家里他常常一个人,因为母亲要在外赚钱经常要很晚才能到家,母亲通常是叫邻居代接送他去幼儿园。在单亲家庭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一是由于家庭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二是任性、倔强、忧郁多疑,逆反心理强,常有危及、违规现象: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缺乏集体荣誉感。而杨杨正好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家庭的单亲家庭,他常常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情绪,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因为小事对同伴进行攻击。他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同父母给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他人的关心和重视,势必会对孩子带来创伤。
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
攻击性是发展心理学长期以来的持续研究热点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婴幼儿时期,婴儿和学前早期儿童的攻击主要是由玩具争夺引起的,但进入学前期后,它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儿童之间的攻击性为逐渐增加。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又称操作性侵犯)要高于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而年龄较大的儿童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予以及时地矫正。本文就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少和控制它的一些方法进行浅析。
现在的孩子们受到动画片打斗游戏的影响,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喜欢模仿他们的偶像特别的喜欢奥特曼,学者他们的打斗,造成安全隐患。“全美电视暴力研究”(1998)对美国电视节目中暴力内容的数量、性质和背景所做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显示,美国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暴力。在6:00~23:00这一事件段内所播放的电视节目中有57%含有暴力镜头,常见的形式是对受害者的反复攻击行为,并且通常凶手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事实上,大多数的暴力情节都没有对受害者所受到的严重身体伤害有任何描述,也没有对暴力行为的任何谴责,并且似乎表明了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有2/3的电视暴力镜头是通过幽默的方式表现的。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平均超过39%,而大多数的电影暴力镜头出现在卡通片中。如: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以为5岁左右的男孩—豪豪和一位3岁左右的女孩—盈盈在活动区域里面玩,突然我看到豪豪的手用力得在打盈盈,盈盈在一旁哭着,只听豪豪嘴里在说:“我是宇宙之父,我要消灭你们,打死你这个怪兽。”面对这一面想到的无疑就是暴力电视造成的,豪豪看了动画片《奥特曼》把自己想象成了惩罚怪兽的英雄,把同伴盈盈想象成怪兽。由此可见,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文章对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行简要说明,主要叙述了其受家庭、儿童个体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最后提出了如何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特别之处我们应该采取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可用粗暴的方法,应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与人为善的品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二)、儿童自身个体的影响
自身个体因素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性格、气质等特征都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1、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高,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少,会趋于亲社会行为方向,他们会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来考虑问题,比如在家经常受到道德方面教育的儿童,他们更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分享,他们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的耳濡目染来处事,幼儿具有模仿性,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儿童的可塑性也很强,他们会根据成人教给他们的道理,比如要谦让、宽容等和同伴相处,所以成人应做好榜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