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调研报告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调研报告篇一: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议书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第四章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第五章建设方案第六章消防第七章抗震、土地利用及绿化第八章节能及环境保护第九章项目实施计划及投资估算第十章社会评价第十一章结论.第一章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1.1.2承办单位:某县某镇人民政府法定代表人:xx1.1.3拟建场址:某县某镇棋盘岭原第五陶瓷厂院内1.1.4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某镇地处某中部,距县城7公里,交通和自然具有相对优势,是某古老的陶瓷文化发祥地,被誉为某陶瓷工业重镇。

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公路、307国道东西横穿;宜沙公路南北沟通,石太高速公路在镇境内有东西双向道理口。

石家庄市原火陶瓷有限公司、xx常青集团、中国吉运集团、某县化工一厂、计划建设的大唐微水电厂、xx丰江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座落在镇境内。

辖南某、北某、xx村、吴家庄、北张村、南横口、北横口、李家庄、张家庄、翟家庄、袁峪、马峪、铺上、庙岩、东山、梅庄、东柏山、西柏山、牛王庙、神堂寨20个行政村,总人口26925人,其中:城镇人口11995人。

全镇总面积58.7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5990亩,其中水浇地19393亩。

20XX年全镇财政收入3200万元。

1.2编制依据1.建设部1997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规定》;2.国家建设部建质[20XX]84号文关于颁布《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XX版)的通知;3.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依据资料及关于“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思想和使用要求。

4.我国现行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及定额。

1.3编制原则1.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规范。

2.积极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项目现有的设施及用地情况。

3.根据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总平面布置,结合长远发展,合理进行布置,节约用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节约能源、节省投资,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立面造型,进一步美化环境。

1.4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工作范围本项目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地点选择、总图布置、建筑方案、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及社会评价的基础上完成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1.5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工作概况我单位在接受了该项目进行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后,组成了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对“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此项目基本情况,重点了解了“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对目前及以后发展的需求状况以及水、电、暖供应情况,收集了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规划定额等大量资料;根据该工程现状进行了多个方案的比较,并提出了推荐方案,对“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方案的建设规模及对水、电、暖需求进行了初期设计。

重点对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方案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全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完成该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1.6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1.6.1建设方案本项目规划拟建三层,框架结构。

1.6.2综合评价结论新建某县某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位于某县某县某镇棋盘岭原第五陶瓷厂院内,不占用农田。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性某县某镇原来没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了认真落实中央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镇政府计划采取自筹资金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中心内设图书馆、信息苑、健身活动室、娱乐多功能活动室等设施,该中心是集新闻、广播、图书、阅览、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

中心建成后篇二: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关于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问题和对策研究xx镇处于xx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臵,是xx市的计划单列镇,镇域面积664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2平方公里。

辖6个社区居委会,12个行政村101社,总人口60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00人,农业人口20000人。

近年来,镇文化站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和研究本镇文化活动特色,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着力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我镇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全镇共有村、社区文化室19个,文体活动场所100多个,其中大型综合活动室7个,广播电视站1个,文娱小曲自乐班12个,秧歌腰鼓队6个。

县级示范村书库1个,建成村农家书屋12个,xx村等10个村建成了体育活动标准化场地,为6个村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案等体育器材。

政务信息网运行畅通,部分村已接入互联网和现代远程教育网,办公逐步走向自动化。

文化休憩园和综合文化站的建成、xx 广播电视站办公楼的落成运行、数字电视信号的整体转换、河西书画院、河西民间业余剧团的成立运行、老干部活动室的正常运作,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每天活动的群众达到2000多人。

近年来,镇文化站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一是组织参加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文艺调演、省老年文化艺术节、“今日水墨第一届中国画名家作品提名展”文艺汇演、普法知识竞赛、敬老爱老歌咏比赛、争先创优评选表彰活动、“文明三丝带”、职工运动会,“讲文明、反邪教、树新风、建和谐”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日、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河西锣鼓队表演等文体活动及书画摄影文艺精品创作活动;二是组织参加了市、县社火调演,全县20XX、20XX年春节团拜会,特别是8月8日“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表演了河西锣鼓、军体拳、职工及学生广播体操、柔力球、锅庄舞、太极拳、健身操等8个项目,组织方队30多个,悬挂拱门、立柱、汽球14个,参与人数3000多人;三是投入资金8万多元,举办庆祝祖国60华诞广场文艺演出四场(社区、金化、金泥、永电专场),并组织15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县庆祝建国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干部职工歌咏比赛获一等奖,编排15个节目参加了全县庆祝建国6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xx专场);四是20XX年元旦举办“团结奋进〃共铸辉煌”迎新春茶话会、庆祝“三八”妇女节101周年创先争优主题演讲比赛、参加团县委举办的“诵经典”配乐诗歌朗诵大赛、农村青年文化艺术节、组织120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县庆祝建党90周年歌咏大赛并获二等奖,以及投入资金7万多元,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暨建市3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七场(社区、金化、金泥、金铁专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我镇农民文化生活的现实表现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方筹措资金,着力推进村级农民文化大院建设,不断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使农民文化大院真正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播撒致富信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让全镇的精神文明之花越开越俏,越开越艳。

我镇xx村位于镇区玉河路和永河路以南,是典型的“城中村”。

为满足村民自娱、自赏、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加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村“两委”从农民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入手,20XX年共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内设综合办公室、民主议事大厅、会议室、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中心及农家书屋等。

20XX 年又多方筹措资金10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大院,并配臵篮球架、乒乓球案、羽毛球架,同时购臵了健身器材等设施。

经过几年来上级文化部门配臵和自筹资金购臵,现村农家书屋藏书量已达到7000多册。

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相继建成和完善,使得村民们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高涨。

经过调查,目前我镇农民文化生活的现实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看电视。

这是普遍的方式。

全镇12个村均配备了数字化电视,电视自然成了农民生活消遣娱乐的必需品,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农民工闲余时间多是在家看电视,有的蜻蜓点水、广泛浏览;有的一个节目尚未看完,便进入梦乡。

当然,这种人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对节目有所选择。

退休回乡的干部、当过村干部的农民、现任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和广大的党员同志,他们中很少有人不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和《永昌新闻》,对中央重大会议的报道以及奥运会、春节晚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他们也非常关注。

两会期间,他们讲起今年中央的新政策;奥运会期间,他们谈起各场次的比赛,其激动和熟悉程度不亚于机关干部和城市居民。

由于电视的普及,看电视成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学技术。

我镇共有村、社区文化室19个,文体活动场所100多个,建成村农家书屋12个,xx村等10个村建成了体育活动标准化场地。

近年来,我镇共举办农技培训班10期,参加人数达到623人次,县劳动保障部门今年上半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44人。

农业科技和其他实用技术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农民对它的需求非常迫切。

现在,年轻人要学一门技术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则偏向于掌握一门农业技术在家乡发展。

农技人员到镇上讲课,自觉自愿来参加的农民常常坐满会议室;农业专家到山里田间做实验,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