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实验二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

(整理)实验二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

实验二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
姓名班级学号
组别
组员:
试验日期报告日期
一、试验名称
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
二、试验目的和内容
1、验证斜截面强度计算方法,加深认识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等
三种剪切破坏形态的主要破坏特征,以及产生这三种破坏特征的机理。

2、正确区分斜裂缝和垂直裂缝,弯剪斜裂缝和腹剪斜裂缝;在此基础上加深
了解这二种裂缝的形成原因和裂缝开展的特点。

3、加深了解箍筋在斜截面抗剪中的作用。

三、试验梁概况(列表)
四、材料强度指标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0 试验实测值f c s= 9.6 N/mm2
E c= 2.55X104N/mm2
钢筋:试验实测值:HPB235,f y s= 215 N/mm2E s= 2.05X106 N/mm2
HRB335,f y s= 300 N/mm2E s=2.05X106 N/mm2
五、试验数据记录
1、百分表记录表(表1)
2、电阻变仪记录表(表2)
3、观察斜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记录第二裂缝图形,记录破坏时受荷载值
六、试验结果分析
1、试验情况概述
剪压:实验加载至20kN时看见第一条斜裂缝,随后出现其他斜裂缝,并不断发展。

40kN时一条斜裂缝发展接近顶端,裂缝宽度快速增加。

50kN
时挠度已经很大,顶部混凝土逐渐被压酥。

为保护仪器,55kN停止
试验。

构件破坏时间在三者中最长。

斜压:最终破坏裂缝两侧的混凝土都被压酥,裂缝咬合较为紧密。

斜拉:裂缝开展迅速,很快就达到破坏。

几乎没有延性发展过程
2、试验梁荷载——挠度曲线
*曲线最后一段梁已经接近破坏,千斤顶位移增加但实际力并未增加,故曲线反向。

3、试验梁荷载——箍筋应力曲线
*测点4开始时数据有异常,可能制作构件过程中应变片被移动。

4、画出梁两侧主要斜裂缝图形,叙述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特点。

当加载到20kN 时,出现第一条肉眼可见的裂缝。

随着荷载增加,第一条裂 逐渐向顶端发展,并在周围出现其他裂缝,但其他裂缝的发展程度不及第一条裂缝。

裂缝虽然有发展但宽度几乎不变,到50kN 时,裂缝基本到达顶端,宽度开始明显增加。

5、
6、由剪压破坏记录的破坏荷载,验证现行计算公式。

00175
.17.0h s
A f bh f V s yv t cs ++
=λ=26.7kN
实测结果27.5kN ,相差约3%,公式正确。

7、
8、通过本次试验,你认为影响斜截面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强度(箍筋、混凝土的强度)、截面尺寸、配箍率、剪跨比等
表1百分表记录表
表2电阻应变仪记录表
七、思考题
1、垂直裂缝和斜裂缝、弯剪斜裂缝和腹剪斜裂缝形成的力学机理有什么不
同?
(1)垂直裂缝是由弯曲正应力引起,斜裂缝主要是弯剪区域主拉应力产

(2)弯剪斜裂缝是弯曲正应力比较大,先出现垂直裂缝再发展为斜裂缝。

腹剪斜裂缝是因梁腹剪力较大先优于主拉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产生。

2、箍筋的抗剪作用和受力特征是什么?它对斜截面破坏强度和破坏特征有
什么影响?
(1)箍筋使无腹筋梁的拉杆拱传递结构变为桁架与拱的复核机构。

承担斜裂缝间的拉应力;控制裂缝发展,增强拱机构和骨料咬合力;
吊住纵筋,提高销栓作用。

(2)提高破坏时强度,但是不能影响开裂荷载,也不能提高剪压破坏承载能力。

3、通过本次试验,你对《规范》中所规定的斜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的二
个限制条件有何新的认识和体会?
这两个限制条件都是为了保证梁的受剪破坏处于剪压型,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相对好一点的延性。

最上为斜拉破坏,中图为斜压
下图为剪压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