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B129-2004

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B129-2004

目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材料 (1)4 下料 (3)5 装配 (7)6 焊接 (8)7 焊接结构件的公差 (10)8 焊缝质量 (11)9 焊接结构件的加工余量 (20)10 检验 (20)11 安装 (21)12 图样标注 (21)13 清理 (21)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标准DB129—2002焊接通用技术条件代替DB129—9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焊接件的下料、成形、装配、焊接、热处理、焊缝质量、焊缝质量检测的一般要求及焊接件尺寸和形位公差。

本标准适用于非压力容器焊接结构件的制造与检查。

也可作为设计焊接结构的参考。

注:压力容器的制造按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的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2649—1989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取样方法GB/T 2650—1989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GB/T 2651—1989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 2652—1989 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 2653—1989 焊接接头弯曲及压扁试验方法GB/T 2654—1989 焊接接头及堆焊金属硬度试验方法GB/T 2655—1989 焊接接头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GB/T 2656—1981 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法GB/T 3323—1987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T 12469—1990 焊接质量保证钢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级JB/T 3223—1996 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DB130—1996 剪切件与气割件的尺寸偏差DB344—1996 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DB345—1996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DB 443—1996 焊缝符号表示法DB1143—1996 产品零部件和装配场地清洁度规范3 材料3.1 用于制造焊接结构件的原材料(包括钢板、钢管、型材、有色金属和铸、锻件),其型号、规格、尺寸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图样要求,若不符合时,应按厂材料代用制度代用。

3.2 用于制造焊接结构件的原材料和焊接材料,进厂时须按照“原材料入厂验收规则”验收合格后方准入库和使用。

3.3 焊接结构件用钢材表面不得有深度超过0.5mm的明显锈蚀,如有超标锈蚀,可经设计和工艺同意后用于次要部件。

3.4 新钢种使用前,均须进行焊接性能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碳当量计算公式如下:a:国际焊接学会推荐:Ce=C+Mn/6+(Cr+Mo+V)/5+(Ni+Cu)/15 (%)b:合金成份为C≤0.5%,Mn≤1.6%,Ni≤3.5%,Mo≤0.6%,Cu≤1%的合金钢碳当量公式推荐为:Ce=C+Mn/6+(Cr+V)/5+Ni/15+(Mo+Si)/4+Cu/13+P/2 (%)3.5 焊条的管理、使用应符合JB/T 3223的规定。

3.6 焊接材料应根据母材牌号、强度等级、所焊接头的截面型式及刚度大小进行选择。

表1供选用时参考。

4 下料4.1 钢材的初步矫正4.1.1 各种钢材在划线前,其公差不符合本标准规定者,均需矫正以达到要求的公差。

4.1.2 钢材的局部平面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否则需经矫正后方能使用。

4.1.3 型钢在划线前各种变形超过下列规定时,须经过矫正后才可划线:局部平面度及直线度,在每米长度内不超过2mm。

在其全长内不超过表3的规定。

4.1.4 矫正后的钢板与型钢不得有明显的伤痕与锤痕,对常用钢材处于外露表面的伤痕深度不大于0.5mm,处于隐蔽位置伤痕深度不大于0.8 mm,待加工表面不影响精加工的伤痕可允许存在;蜗壳等重要零部件采用高强钢板时应严格控制,不允许存在表面伤痕。

4.2 划线与制作要求气割的零件要考虑割缝的宽度,该宽度根据钢板厚度而定,见表4。

4.2.1 样板轮廓尺寸偏差应在±1mm范围内,样板上应标出工作号、图号及坡口型式,必要时可加辅助符号。

4.2.2 带有坡口的零件,应在划线时(或在样板上)标出坡口的形式与方位。

4.2.3 凡图样标注需加工或刨边的零件,每边应留5~10 mm的加工余量(有色金属加工余量每边应留10~15 mm)。

4.2.4 需由多块拼焊的零件,如图样未特殊规定拼接位置时,可按合理套裁原则拼接,但要尽量避免拼焊缝十字交叉(至少应错开100 mm),并避免拼焊缝与其它零件重迭,结构需要除外。

凡直径小于600 mm的法兰原则上不拼焊,应整圆下料。

4.2.5 凡需在成型后再气割或钻孔的零件,应在划线时划出位置,并打上切割洋冲眼,该类孔在割后必须进行修磨。

4.2.6 对于三层以上的焊接件,为补偿焊接后整个工件的收缩,应按工艺规定将每层面零件增高。

为避免各层之间零件高低参差不齐,要求成批下料再剪成或割成单件。

对于大型水发机座各层环板,拼焊时应留余量在装配时修割。

4.3 剪床下料4.3.1 按目前的设备状况,剪床下料厚度适用于钢材在25mm以下,有色金属在40mm以下,厚度超过此范围的零件及宽度过窄,在剪切后容易扭曲的零件,应避免用剪床下料,属设计对下料方法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应在图样上注明。

4.3.2 剪切面不需加工的零件,剪切面的倾斜度不应超过被剪切零件厚度的1/10,剪切后剪切面上的毛刺应清除。

4.3.3 剪切后的压痕深度不得超过被剪切零件厚度的1/10,且不大于1mm。

4.3.4 剪切件尺寸允许偏差见表5。

4.4 气割下料4.4.1 由多块拼焊的零件,若难以保证在拼焊后其上的孔或缺口位置的准确性,应在拼焊后再行气割出。

4.4.2 要求在焊件装配过程中配割轮廓的零件(如发电机机座环板等),应在单件气割时留有配割余量。

4.4.3 单件图中有加工符号的孔,凡孔径大于板厚,且加工尺寸直径大于75mm的孔,下料时需预先割出(留出加工余量单边5 10mm)。

4.4.4 气割表面应清除氧化渣,并检查是否存在重皮等缺陷,必要时应进行修磨。

4.4.5 气割件质量标准见DB130《剪切件与气割件尺寸偏差》。

4.5 成型与弯曲4.5.1 钢材冷弯成型时,弯曲半径应满足下列要求。

4.5.1.1 钢板R 2.5R 弯曲内半径 钢板厚度4.5.1.2 工字钢:R 25H (弯曲为高度方向时)或:R 25B (弯曲为翼缘方向时)H 工字钢高B 工字钢翼缘宽4.5.1.3 槽钢:R 45B或R 25H(随弯曲方向而定)H 槽钢高B 槽钢腿宽4.5.1.4 角钢:R 45BB 角钢边宽(对于不等边角钢随弯曲方向而定)。

4.5.1.5 钢板成形的筒形件,如果压制成形,在下料时,单边应留1.5 2倍钢板厚度的余量;滚制成形,当弯曲半径≥1500mm,钢板宽度≤2500 mm且板厚≤30 mm时,成形前应预先用油压机压头,下料时可不留余量,否则,每边应留100~150 mm,成形后割除。

4.5.2 钢材的加热成型4.5.2.1 对于碳素钢与普通低合金钢工件当弯曲半径小于4.5.1规定数值或有特殊要求时(如风扇叶片)应加热成型,加热温度900 C ~1100 C ,成型终止温度不低于700 C 。

4.5.2.2 对于调质钢及特种类别钢材一般不得热弯成型;如果不得已必须加热,应严格遵守加热规范。

4.5.3 整圆成型的筒体尺寸允差见表6。

4.5.4 筒体与筒体、筒体与端盖以及筒体本身的接缝错边量(e )不得大于厚度的10%,且不得超过2mm(见图1、图2)。

图1 环缝错边 图2 纵缝错边4.5.5 管子的弯曲成型,应装砂热弯,加热温度在800°C ~1000°C ,弯曲过程中温度不得低于700°C ,冷弯一般在专用的弯管机上进行。

管子弯形后按DB1143要求进行清理。

4.5.6 管子的弯曲半径(R )一般应大于管子外径(d 外)的2.5~3倍(图3)。

对于d 外 60通=d 内 0.8。

图3 R (2.5~3)d 外厚壁管取小值,薄壁管取大值4.5.7 管子的弯曲半径允差、圆度允差及允许的波纹深度符合表7的规定。

4.5.8成型后的工件翘角一般不超过2mm,局部不超过5mm(工件长度的10%)。

5 装配5.1 装配前各零件(包括铸、锻件)应经上序检查合格。

5.2 由多块拼焊的零件,须在投入组装前拼焊并校平合格。

拼焊零件的校平标准:用1m长平尺检查局部波浪度,板厚小于20mm时为1.5mm;板厚大于或等于20mm时为1mm。

整个零件与平台的间隙最大处不得大于3mm(焊后需加工者除外)。

5.3 对接接头的装配错口量最大允许值:板厚小于16mm时为1mm,板厚大于或等于16mm 时为2mm。

超过规定值时,应采取强制措施如加压、打楔子、焊螺丝拉板等方法减小错口。

5.4 对接环焊缝形成的棱角度E 0.1 +2mm,且不大于5mm( 为钢板厚度)。

5.5 装配间隙一般不大于2mm,局部可为3mm,但不超过总长的10%,超过此值时,应采取堆焊及修磨措施保证间隙。

5.6 为减小焊接变形,应在容易发生变形部位焊上拉筋或支撑。

对于平度要求较高的焊接件,应尽可能采取两瓣或两件背对组合,组合时在两个相贴零件间每隔300mm左右焊上一块搭板。

该搭板的尺寸取决于两个相贴零件的厚度值,搭板长度等于两相贴零件的厚度,宽为高的1/2,厚为12mm以上。

如两相贴的零件较薄难以在内外轮廓上焊搭板,此时可将搭板由径向竖立相接改为切向相贴,连接焊缝焊在上下接端。

5.7 装配点固焊缝应由合格电焊工焊接,且所用焊条应与正式焊接所用焊条一致,要注意仰向点固焊的质量,以保证工件翻转时不发生意外。

点固焊缝不得大于该处图样标注的焊缝尺寸,点固焊缝长一般为10~80mm,点固焊缝如有裂纹或密集气孔,应清除重焊,要求预热焊接的钢材应预热点焊。

5.8 装配时要注意是否有预先组焊项目,边装边焊项目。

分瓣部件在合缝处打上字头编号,并作标记。

6 焊接6.1 一般要求6.1.1 各类焊工应经培训具有本工种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上岗,对焊工资格有特别要求的产品或焊接方法,焊工必须持有效合格证,严格按工艺规定从事合格项目的焊接工作。

6.1.2 焊接前对焊缝区及两侧(离焊缝区边缘不小于10mm的范围)表面应清除铁锈、铁渣、油垢、油漆等影响焊缝质量的异物。

6.1.3 露天作业时,如遇下雨、下雪、大雾、大风等情况,不得进行焊接。

6.2 焊前预热焊前预热温度由构件材质、厚度、尺寸、接头型式和刚性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

6.2.1 低碳钢焊接件一般可在自然温度下进行焊接,但为避免焊接过程产生裂纹及脆性断裂,对大厚度、大刚性的重要焊接件,应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

6.2.2 普通低合金钢、马氏体不锈钢制造的焊接件,一般厚度在30~40mm以上都应考虑预热焊接。

不同材质的预热温度见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