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2010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技能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6、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9、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10、非衡状态: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成不均衡状态11、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3、训练原则: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4、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5、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6、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员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7、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8、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的训练原则。

19、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20、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21、直观教学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2、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3、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4、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25、模式训练法: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26、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辑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27、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8、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9、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30、间歇训练法: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1、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2、变换训练法: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33、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34、比赛训练法: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35、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6、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次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7、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38、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39、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0、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41、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42、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43、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短的时间爆发最大力量。

4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45、反映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46、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47、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速度。

48、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49、有氧耐力:是指有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50、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有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5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52、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53、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54、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5、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科学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56、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称为~。

57、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

58、训练性比赛:将某些比赛作为一种基本手段进行实战训练,以便在比赛条件下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

59、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

2、问答题:1、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一)竞争性(二)规范性(三)公平性(四)集群性(五)公开性(六)观赏性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3、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答: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5、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含:运动成绩目标、竞技能力目标及训练负荷指标。

6、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7、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向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向化发展趋向8、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9、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10、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关系?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

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负荷的量和强度分别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指标去反映负荷量和强度的大小。

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这些测量的方法和指标分别适用与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练习。

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有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

一个方面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相应变化。

11、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1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13、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14、分解训练法分为: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15、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所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力量性运动项群的技术、素质训练,以及所有技能主导类对抗和表现性运动项群的高、难、强技术的训练和有关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发展,都以此为主要训练方法。

16、间歇训练法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17、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基本要点?该法常用于发展运动员体能,亦用于协调发展技术、战术和素质之间的有机联系。

应用目的:有效地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