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血清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第十二章-血清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二、 镁代谢和生理功能
(一)镁的代谢 含量:
血浆中的镁浓度约0.67~1.23mmol/L约占体重的0.03% 正常成人含镁约20~28g.
分布:
约60%以磷酸镁及碳酸镁的形式存在于骨组织中骨骼肌 中含镁约占体内总镁量的20%~30%,其余约10%分布在其它 组织中;从体液中镁的分布看,细胞内液的镁的含量约占总 量的39%,是细胞内仅次于钾的主要阳离子。仅有约1%的镁 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mmol/L,儿童稍高。 血磷浓度没有血钙稳定,它不但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在同一天也会有较大的生理变化。
2.磷的吸收和排泄
吸收:
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在小肠上段,磷的吸收较钙容易。 影响食物中磷吸收的因素: 食物中有过多的钙、镁离子存在时
排泄:
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排泄量与血液中磷酸盐 浓度呈正比。对磷排泄的调节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 收来完成的。
④是许多酶(脂肪酶,ATP酶等)的激活剂,也是 其它一些酶(维生素D3-1α-羟化酶)的抑制剂。 ⑤激素的“第二信使”.
2.磷的作用:
①参与体内核酸、核苷酸、磷脂、磷蛋白等重要生物分 子的组成。
②在物质代谢中参与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合成及多种磷酸 化的中间产物的生成。 ③某些重要酶的共价修饰调节作用是通过其蛋白质的磷 酸化和脱磷酸化的方式进行的 ④血中磷酸盐(HPO42-/H2PO4-)是血液缓冲体系的重要组 成成分
成骨
↑ ↓ ↑↑
激素
1,25-(OH)2-D3 PTH CT
溶骨
↑ ↑↑ ↓
肠钙吸收
↑↑ ↑ ↓(生理剂量)
肾排 钙 ↓ ↓ ↑
肾排磷
↓ ↑ ↑
血钙
↑ ↑ ↓
血磷
↑ ↓ ↓
↑:升高, ↑↑:显著升高, ↓:降低
(四)钙、磷的生理功能 1.Ca2+的作用: ①作为凝血因子之一 ②增强心肌收缩,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 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
钙、磷、镁
钙、磷在体内的含量仅次于氧、碳、氢、氮而居 第五、六位,镁含量约居第十一位。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
指含量占体重0.01%以下元素。
第一节


钙、磷代谢和调节 镁代谢和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与疾病
一、钙、磷代谢和调节
(一)钙代谢 1.钙的含量、分布和血钙 含量:约1~1.25kg,正常人血钙水平为2.25~2.75mmol/L 分布:99%的钙分布在骨组织,其余分布于体液和其它组织中。 血钙
2.总钙测定 方法:滴定法、比色法、火焰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酶法等 决定性方法:ID-MS 参考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常规方法:邻甲酚酞络合酮法(o-CPC)
o-CPC是一种金属络合染料,也是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钙螯合 生成紫红色螯合物,与同样处理的钙标准液比色,可求得血清钙的含量。
铁饱和度
铁饱和度=
血清铁 ×100% 总铁结合力
血清铁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是测定血清铁的主要方法。
排泄:
肠道:食物中未吸收的钙和肠道分泌的钙, 占人体每日摄入钙总量的80%。 肾脏:经肾排泄的钙占体内总排钙量的20%, 但尿中钙的排泄量随血液中钙浓度的变化而 增减,在调节体内钙平衡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途 经
(二)磷代谢 1.磷的含量、分布和血磷 含量:正常成人含磷600g左右。每kg无脂肪的组织约含磷12g。 分布:体内磷的86%分布于骨,其余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及体液中。 血磷:指血浆中无机磷酸盐所含的磷,正常人仅有0.6~1.6
本的自动分析 。
【参考范围】0.6~1.6mmol/L
(三)血清镁的测定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金属络合指示法 3、Calmagite比色法(钙镁试剂法) 4、达旦黄比色法:染料结合法
二、尿液钙、镁、磷的测定
尿液中钙、镁、磷浓度的波动范围很大,影响因素较多,一般测定时 不取随机尿,而采取24小时混合尿测定。
吸收:
部位:小肠上段吸收,吸收率只有30~40%。 天然食物中很丰富,很少发生镁缺乏。
排泄:
肾是体内镁的主要排泄途径,也是血浆镁水平 调节的主要器官。
(二)镁的生理功能 镁是参与正常生命活动及代谢过程必需的元素。 1.作为酶的辅助因子 2.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三、 微量元素与疾病 必需的 微量元素
2.磷钼酸非还原法
血清中无机磷在酸性溶液中与钼酸铵作用形成的磷钼酸铵杂聚化合 物,在340nm或325nm波长的吸光度值与无机磷含量成正比,与标准品比 较可计算出标本无机磷含量。适用于微量无机磷的测定。
3.酶法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和黄嘌呤氧化酶(XOD)偶
联并以过氧化物酶(POD)为指示剂的方法,可用于常规 标
无害的 有害的 人体必需的:有铁(Fe)、锌(Zn)、铜(Cu)、锰 (Mn)、钴(Co)、铬(Cr)、钼(Mo)、镍(Ni)、 硒(Se)、碘(I)、钒(V)锡(Sn)、氟(F)、 硅(Si)等14 种; 有害的:铋(Bi)、铍(Be)、镉(Cd)、汞(Hg)、 铅(Pb)、 铝(Al)等。
(一)必需微量元素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测定
血清钙、磷、镁的测定 尿液钙、镁、磷的测定 铁、铜和锌测定
一、血清钙、磷、镁的测定
(一)血清钙的测定 1.离子钙的测定 临床应用的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为主。
迅速、简便、敏感性高,重复性好
影响因素:标本pH值的改变,添加剂,标本类型。 【参考范围】1.15~1.42mmol/L
生理功用
酶需要微量元素参加组成其活性中心或激活其活性
构成体内重要的载体及电子传递系统
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影响内分泌系统
(三)微量元素对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影响
1.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2.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对心血管疾病及创伤的影响 。 6.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 7.对胚胎及胎儿发育的影响
第十二章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检验教研室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钙、磷代谢及其平衡紊乱 镁代谢及其平衡紊乱 微量元素与疾病
第四节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铁、铜、锌的测定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钙、磷测定的推荐方法。 熟悉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的测定方法。
了解镁、铜、锌的测定种类,钙、磷、镁代谢及其 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
1、多数为金属元素 2、多数在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前部位置 3、且有高度生物活性及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 4、各种微量元素间有相互影响、拮抗或协同作用
(二)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及生理功用
含量、分布
微量元素 铁 锌 铜 锰 钴 铬 钼 镍 硒 碘 钒 锡 氟 硅 体内含量 3-5g 2-2.5g 100-200mg 12-20mg 1.1-1.5mg 6mg 10mg 10mg 14-21mg 25-36mg 25mg 17mg 2.6g 18g 红细胞、肝、脾 骨、肌肉、皮肤、男性生殖道 血液、骨、肌肉、肝、肾、心、脑 肝、肾、骨、松果体、垂体、乳腺 肝、心、肾、骨、脾、胰、小肠 肝、心、脾 肝、肺、骨、皮肤 皮肤、骨、肝、肌肉、淋巴结、毛发、汗腺 肝、脾、牙釉、指(趾)甲、心、红细胞 甲状腺、胃粘膜、唾液腺、脉络膜、乳腺 牙、骨 肝、脾 骨、牙、甲状腺、皮肤 皮肤、肌腱、骨骺、血管壁、淋巴结、结缔组织 主要分布 每日需要量 1-1.5mg 10-15mg 0.05-2mg 2.5-7mg 150-450μ g 10-60μ g 50-100μ g 0.3-0.6mg 60-300μ g 100-300μ g 3μ g 3mg 0.5-1mg 3mg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病
恶性贫血,甲基丙二酸尿症 克山病,大骨节病 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异 常 龋齿
1、微量元素的缺乏症与过多症
•缺铁性贫血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病 •克山病,大骨节病 •龋齿 •血色沉着病 •Wilson 2、微量元素与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3、微量元素与职业病:接触砷过多引起砷性皮肤癌
微量元素 铁 锌 铜 铬 功 能 缺铁性贫血 伊朗乡村病,肠原性肢端皮炎 贫血,毛发异常,脑功能障碍 耐糖能力↓,糖尿病,动脉硬化 缺乏症
造血原料,构成细胞色素类
细胞分裂,核酸代谢,生长,辅助因 子
Hb合成,结缔组织代谢 构成葡萄糖耐量因子

钴 硒 锰 氟
构成T3、T4,促进生长、发育
构成维生素B12,造血 抗氧化 多种酶的激活剂 骨、牙齿形成
(三)钙、磷代谢的调节 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进行调节 1.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靶组织是肾脏、骨和小肠 2.降钙素:多肽类激素
3.1,25-(OH)2-D3 : 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是维生素D在肝 肾经羟化作用转变而成的。它的靶器官是小肠、骨 和肾。
依赖于激素的调节 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五)钙和磷代谢紊乱
◆钙代谢异常
表现为血浆总钙和/或游离钙水平下降或升高 1. 低钙血症 血浆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低于2.10mmol/L,或血浆 Ca2+低于1.12mmol/L时,称为低钙血症。 存在低清蛋白血症时,评价低钙血症时一定要考虑血浆清 蛋白水平,使用经血浆清蛋白校正后的校正钙浓度,即:
2. 高钙血症 当血钙浓度大于2.75mmol/L时,称为高钙血症
原因: 恶性肿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1,25-(OH)2-D3作用过强
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对于神经肌肉,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 •对于消化系统,常有食欲减退、便秘等现象 •对于肾脏,早期表现为浓缩功能受损 •对于心血管系统,可使心肌兴奋性增加
可扩散钙:60%
钙离子 非扩散钙:40% 结合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