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3

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3


(1)言语行为说:“功能是言语行为,也就是用语 言做什么。如问候、拒绝、邀请、道歉等(盛炎 1990)“功能是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和达 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所进行的一个个言语行为。” (杨寄洲1993) (2)语言作用说:“所谓功能,也就是语言的作用, 用语言来表达什么思想”。(吕必松1987) (3)交际目的说:“功能指的是交际的目的”。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一个或几个目的而进行的”。 (张占一1989)





同样,一种功能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 达。比如有许多句型(疑问句、祈使句、陈 述句)都表示同一种功能,只是讲话者的身 份、场合以及其他情况不同罢了。下面的句 子都表示 “向对方借火”: 陈述自己的需要:I need a match. 使用祈使句:Give me a match. 含祈使语气的问句:Could you have a match? 直接请求:May I have a match? 使用疑问句:Do you have a match? 暗示:The matches are all gone,I see.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⑴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与行为有密切的关系,50年代末英国哲 学家奥斯汀(J. Austin)提出“言语行为” 理论(speech act theory)。他指出语言不仅 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 而且人们说出的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⑵言语行为分类 奥斯汀认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 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 行为。
以声音表示意义,教学要音义结合。语言在本 质上是口头的,教学首先要着眼于口语。学习 语音要密切结合语义,没有语义的声音在语言 学上毫无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交际工具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语言交际分为 理解和表达两种双向的言语活动,言语活动的 能力要靠训练来获得。言语的正确性和得体性 都非常重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我 们的教学目的。
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核心 性的基础理论
1.语言的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
教学要从言语入手,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系统, 言语是这个抽象系统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 的关系就像人和张三李四的关系。只有通过言 语才能认识和掌握语言,因此教学要从言语活 动入手,而不能从语言规则入手。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


语言具有创造性(生成性)
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要素和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 意义的语言形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 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一个的句子,而是规 则。



语言是客观世界与人们主观条件相结 合的产物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人的天生的语言能力 来自于人类独特的发音、听辨音的器官以 及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语言又 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产物。因此教学中 既要重视对学生天生的语言习得能力的开 发和利用,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比较 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 语言输入。布置交际任务,让学生参与教 学活动。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形式,也要讲语言在具 体环境中的功能。缺乏形式的正确性,说话会错误 百出,不懂语言功能,则只会造句而不能交际。
4)功能大纲:
语言是民族的,是有个性的,功能却是全人类 的普遍性,因此,不同语言的教学可以有相同的功 能大纲。功能是有系统的,功能大纲就是对功能系 统调查、研究成果的体现。韩礼德的语言功能模型 被认为是对语言功能的最好描述。 范·埃克和亚历山大细化了韩礼德的功能分类, 得到了近70个不同的功能项目。
观念功能:表达主观和客观的经验。 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 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3)功能的分类:
(1)表意功能:表示想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如介绍、更正、传闻、告别、请求、转达、 询问、建议、通知、进一步说明等 (2)表态功能:表达对对方或自己说话内容 的态度或语气。如肯定、否定、推测、怀 疑、劝阻、强调、辩解、可能/不可能/愿 意/不愿意等 (3)表情功能:表达对客观事物或对方的某 种感情。如问候、赞扬、祝贺、失望、同 情、喜欢/不喜欢、有兴趣/无兴趣等
2)功能的定义(李泉1996):功能是利
用特定的语言德(哈里迪Halliday 1967)对儿童在发 展语言时获得的语言功能进行了分类:
(1)工具功能:用语言达到自己的愿望和要 求,获得物品与服务。即” 我要… …” (2)控制功能(调节):用语言支配、控制 别人的行为。即” 你做… …” (3)信息功能(表征):用语言传递信息。 即” 我告诉你… …” (4)互动功能(交往):用语言与他人保持 良好的关系,维持社交。即” 我俩… …”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出于某种礼 貌或者其他目的,故意违反这些合作原则, 从而产生言外之意让听话者去领会。所以 会话含义是指会话中说话者因违反“合作 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英国学者利奇(G. Leech)在格赖斯会话含 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的 六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 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布 朗(P. Brown)和莱文森(S. Levinson)提 出了“面子保全论”,建立了包括积极礼 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的礼貌模式。这些 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会话含义理论。

例子3: 甲:“我姓钱,是那儿的人事科长。”(1) 乙:哎呀,你是搞人事的!太好了,给我办点儿 人事儿吧。(2)

甲:“意思意思?”(3) 乙:嗯。(4) 甲:“你什么意思?(5) 乙:我没意思。(6) 甲:“没意思你这是什么意思?”(7) 乙:呕,有意思……(8) 甲:“有意思说清楚了是什么意思?”(9) 乙:你这个……我这个意思呢恐怕你还不大了解 我这个意思。(10)




3.语言功能和意念
1)功能——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由来 已久,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著名语 言学家尤金﹒奈达曾说过:“社会语言 学优先考虑的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是功 能而不是结构,是语境而不是信息本身, 是语言的得体性而不是语言的任意性。”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功能定义,大概 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种说法: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不同语言中有所反映,要 想学好目的语,就要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 维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 进行思维的能力。要正确处理目的语与学生母 语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完整的系统
按组合和聚合关系运作。语音、词汇、语法、 文字系统和语用规则的教学都很重要,不能偏 废,只能在某些阶段中有所侧重。


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的关系
形式是句子的表面结构,功能是表达人们做事的 意愿。一种语言形式的功能随着不同的情景而发 生变化,即一个句子在不同的情景中有可能具有 不同的功能。如: 情景1 A:东西都准备好了。 B:照相机呢? A :在旅行包里。 情景2 A:东西都准备好了。 B:照相机呢? A :我们最好还是带上一个。




A. 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 自知是虚假的话或者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B.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 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括超出需要的信 息。 C.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 要切题。 D.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 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以下是常出现在语言教科书里的功能 项目:
问候、告辞、邀请、接待
祝贺、赞扬、劝诱、讨好、夸张


打扰 、插话
请求


撒谎、闪烁其辞、改换话题
批评、责备、嘲笑、侮辱、威胁、警告

埋怨、指控、拒绝

诅咒、否认 同意、不同意、争论 劝说、坚持、建议、提醒、主张、断言 报告、评价、评论
2)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 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 · · H Hymes)第 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能否判断一个语言形式的语法是否正确。 ② 能否判断一个语言形式在心理上是否可以被接受。 ③ 能否判断一个语言形式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得体。 ④ 能否判断一个语言形式的使用频率,是否常用。
社会语言学家更注重研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 了什么目的,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并得到了什么结 果”。


美国学者卡纳尔(M · Canale1983)进一步 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
语言学能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义知识和听、说、读、写技巧。) 社会语言学能力(包括功能、意念、场合、社 会地位、性别、身份、心理因素、语体等。) 话语能力(成段表达能力,即对句际关系、超 句关系、会话规则的熟悉程度) 交际策略能力(包括回避、简化、迂回、猜测、 请求证实、母语直译、语码转换、语体转换、 语义替代、描述或解释、造词、重复、使用套 语、体态语、求助对方、背景知识等,是说话 人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系统的、辅助 性的技巧) 。


例子2:《马季单口相声——一个推销员》 我们准备冲出亚洲,打入国际市场哩。我 们这个“宇宙”牌香烟准备卖给美国、日 本、英国、苏联、印度、瑞典、丹麦、缅 甸、瑞士……法兰西、加拿大,地图上有 的我们都卖。……使“宇宙”香烟宣传得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少皆宜,人人必 备。“宇宙”香烟打入您的生活,成为您 生活三大要素之首。你不抽我的“宇宙” 香烟你就没有美满幸福的家庭;你不抽我 的“宇宙”香烟,你年轻人就搞不上对象; 你不抽我的“宇宙”香烟,你学生就考不 上大学……
命令、要求
询问、探究


同情、安慰
致谢、致歉、请求原谅

5)意念—— 功能作用的对象,即说话人要表 达的客观事物及其在大脑中的反映,包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