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内容提要马克思揭示了从市场经济体制上产生的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但这一矛盾的独立分化是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单线逻辑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的双线逻辑的发展完成的。

在世界历史中,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对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暂时性的主导地位已经形成。

在社会主义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渐已凸现,并将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势制约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世界历史资本主义新发展正确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在世界历史视野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会发生变化的。

在当代,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矛盾视域中去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变化,并进而推断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分化出了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者是马克思,然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单线逻辑的,即资本主义全球化一元推进的逻辑。

马克思从正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开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开创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在这三个时期中分别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质,肯定了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单线逻辑地位。

在第一时期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乃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1)。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

”(2)这种所有制的勃兴显然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萌芽之初便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因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逻辑上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论证开始的。

商业无疑是这一时期走向世界历史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

”(3)由于商人阶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加速了行会的解体,因此工场手工业得以大量出现。

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向前走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现所制约的,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

”(4)商人资本和工场手工业是同步的,两者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中走向发展。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而这一点又是由资本的不断积累本性所决定的。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5)在此情形之下,商品贸易的不断拓展,“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6)。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十七世纪中叶,它几乎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末。

”(7)在这一时期中,第一时期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已被资本主义各国瓜分殆尽。

与工场手工业发展相对迟缓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商业和航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逐渐成为推动工场手工业加速瓦解突破旧有生产体系的最重要的动力,它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促使“资本又有很大一部分丧失了它原来还带有的那种原始的自然的性质”(8)。

第三个时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对旧有工场手工业生产体系的突破引起的。

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成熟期,它的最大的成就,在生产力上就是大工业的诞生。

马克思指出,尽管有许多的关税保护措施,但“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它“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丧失了自然性质的最后一点痕迹。

它把自然形成的关系一概消灭掉(只要这一点在劳动范围内可能做到的话);它把这些关系变成金钱的关系。

”(9)通过上述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三个时期的论述,马克思从正面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单线逻辑地位。

但是,这一单线逻辑不是停滞不前的,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只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却不是世界历史的完成者。

资本主义终将为世界历史的另一个单线逻辑,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承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0)`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论述,从正面完成了自己世界历史理论的单线逻辑的创立。

从反面看,即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殖民扩张的合理性和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论述来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同样是单线逻辑的。

资本主义若要完成开创世界历史的使命,就必定要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的殖民扩张,对这一侵略所带来的罪恶,马克思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需的代价,因为世界历史的开创使命只有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单线逻辑基础上才能完成。

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针对英国在印度斯坦所造成的罪恶,马克思认为:“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钝。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么说来,无论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于我们个人的感情是怎样难受,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11)对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罪恶的历史合法性的肯定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单线逻辑。

正因为世界历史的开创必须唯一地应有资本主义来完成,而印度无法产生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抗衡并足以担当开创和完成世界历史的生产方式,因此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殖民扩张在历史上是合理的。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单线逻辑的另一个证明。

在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一直从未明确肯定过原始公社的俄国能够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径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公社的革命前途的答复只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12)很明显,俄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在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从属基础上才能具有意义,换言之,如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无法取得胜利,那么在俄国公社基础上发起的革命就不会取得共产主义的胜利。

在这里,主导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依然是世界历史的单线逻辑,马克思确实只是从资本主义至社会主义的依次递进的单线逻辑来看待当时的俄国革命的前途的。

由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资本主义单线演进的逻辑,因此马克思在争取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问题上,必然将理论的着力点放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矛盾的发展上。

由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矛盾体系的构建是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矛盾为主导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发展中,其它矛盾的发展便无法取得与之相平行的地位,其它矛盾的发展已被纳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为主导的框架结构之中,而无法获取平行演进的逻辑地位。

既然马克思确立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单线逻辑,既然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矛盾构建是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矛盾为唯一主导的,那么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便无法取得独立的地位。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作出了划分,认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13)。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并未分化凸现。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它是纳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矛盾的框架内的,是无法获得独立于资本主义矛盾体系的独立性质的。

在马克思看来,物的依赖性是指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钳制,“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如果你从物那里夺去这种社会权力,那你就必须赋予人以支配人的这种权力。

”(14)而人的独立性显然是指人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所获取的社会独立性发展。

马克思认为这一矛盾是无法独立开来的,它根植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无法获得独立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矛盾之外的地位。

马克思就此否定未来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可能性。

他批评了人们意欲在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没有看到,在交换价值和货币的简单规定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工资和资本的对立等等。

”(15)显而易见,由于马克思始终只是将市场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制度的独有范畴,因此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始终在资本主义矛盾体系中无法得以独立,这也是马克思在未来无产阶级革命预言上发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矛盾在理论上的彰显必须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单线逻辑向双线逻辑的发展,而这一任务最初是由列宁承担的。

列宁在帝国主义最为薄弱的环节上领导并赢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从而打破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单线逻辑,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向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运演的方向前进。

但是由于受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决然对立无法兼容的观点的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逻辑向双线逻辑逐步推进,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双线逻辑并未形成。

只是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双线逻辑才算基本完成,并使微观市场经济所决定的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分化出来,成为与世界历史的其它矛盾相互作用的平行制约矛盾。

毋庸置疑,只有马克思单线逻辑的世界历史理论发展为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共同演进的双线逻辑之时,只有当社会主义打破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矛盾中的独存性之时,只有当社会主义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相互结合之时,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才会从资本主义矛盾体系中分化出来,才会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其它矛盾的强势制约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虽未发生根本变化,但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矛盾的暂时性强势地位已经形成作为在世界历史中的生存样态之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空的世界历史中,共同面临着市场经济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矛盾。

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虽未发生根本变化,但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的暂时性的强势地位已经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