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四大检测试验一、保健食品卫生学检测1、卫生学试验检验项目的确定:根据产品的详细配方和原料组成、主要工艺、剂型及其他相关资料,依据保健食品和各类食品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确定卫生学检验项目。
2、卫生学试验常用检验方法•《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GB/T5009.1- 203-2003GB/T5009.23;190;191-2006•《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GB/T4789.1-31;33-35-2003•每个指标都要列出具体的检验方法,如一个指标的标准检验方法有多个,要列出具体用的是哪一个方法。
3、确定卫生学试验检验项目的主要依据之一是GB16740《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感官指标•净含量•铅、总砷、总汞•微生物(1)单件定量包装产品净含量允许负偏差(2)铅、总砷、总汞检测方法:铅GB/T5009.12-2003第一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第三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总砷GB/T5009.11-2003第一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第二法:银盐法第三法:砷斑法总汞GB/T5009.17-2003第一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第二法:冷原子吸收光谱法(3)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菌落总数:GB/T4789.2-2003•大肠菌群:GB/T4789.3-2003•霉菌:GB/T4789.15-2003•酵母:GB/T4789.15-2003•致病菌(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沙门氏菌:GB/T4789.4-2003志贺氏菌:GB/T4789.5-2003金黄色葡萄球菌:GB/T4789.10-2003溶血性链球菌:GB/T4789.11-2003从安全性角度出发,测定胶囊类样品的铅、总砷、总汞、微生物指标时须包括胶囊皮。
(4)其他经常检测的卫生学指标注:不同剂型水分指标要求(5)不同原料的卫生学指标检测要求二、稳定性检测(1)稳定性试验的方式保温加速试验:3批样品,37-40℃、75%相对湿度下保存90天,每30天检测一次;稳定性试验报告包括:3批样品保温前(卫生学)、保温30天、60天、90天的样品检验结果;规定保质期2年。
按照样品标签说明书要求的保存条件进行稳定性试验:如:酸奶在4℃下保存14天,在保存前、后分别对3批样品进行检测。
(2)稳定性试验检测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微生物指标•在稳定性试验中易发生变化指标(包括卫生学指标和人为添加但不作为功效成分的某些营养素):如水分、酸价、过氧化值、pH、崩解时限、维生素A、E、D、维生素C、B族维生素……•卫生学试验已检测,稳定性试验不必再检测的指标:六六六、滴滴涕、黄曲霉毒素、食品添加剂等•卫生学试验已检测,稳定性试验中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但目前仍在稳定性试验中检测的指标:如重金属、灰份、净含量等。
三、功效或标志性成分试验(1)基本概念•功效成分一般是指经科学研究或国内外文献证实,产品中含有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的一种或几种与所申报的保健功能直接相关的成分。
•标志性成分是指产品固有的特征性物质。
•功效(标志性)成分及其指标值有申报者自行提出。
•功效/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列入批准证书附件。
(2)确定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及其指标值的一般原则:①配方中各原料的投入量;②生产工艺及加工过程中对功效或标志性成分的影响;③多次功效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结果;④该功效或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变异度;⑤国内外有关该功效或标志性成分的安全性评价资料(不应选择有安全性问题的成分);⑥所选择确定的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应有标准检验方法或经过验证可行的分析方法。
(3)功效或标志性成分的标准检验方法•《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及卫生指标检验规范第二部分(27个检验方法);•GB/T5009.1- 203-2003 中部分方法;•GB/T4789.34(双歧),35(乳酸菌)-2003;•行业标准;•药典—主要针对单一药材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注:①标准检验方法对所申报产品的适用性②功效或标志性成分无标准检验方法时国食药监注(2005)203号文件规定:由申请人提供详细的检测方法、方法学研究结果以及验证报告。
国食药监注(2007)11号文件规定:送检人提供的功效或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为自行研制,进行保健食品试验的检验机构应要求送检人书面予以说明,并提供该方法的来源、依据、方法的研究和验证资料以及包括原理、操作步骤、样品前处理等内容的详细方法。
如送检人提供的方法不适合送检的样品时,检验机构不得擅自修改,应将有关情况反馈送检人,由其进行研究并提供方法后,再对送检样品进行试验,以确保试验方法与送检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方法一致(4)功效或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列入企标的附录A,按下列顺序给出:①适用范围②原理③试剂和标准对照品(注明来源、纯度);④仪器设备或装置;⑤试样制备;⑥操作步骤;⑦结果的表述(包括计算公式)。
(5)部分原料的功效/标志性成分(仅供参考)四、安全性评价试验1、安全性评价的内容: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实验(LD50;联合急性毒性;一次最大耐受实验。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实验;30天喂养实验;传统致畸实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90天喂养;繁殖实验;代谢实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包括致癌实验)。
2、试验原则:根据原料的种类和使用剂量来确定A)原则上不需进行毒理学实验的:1)营养素强化剂或营养素补充剂2)传统食品(包括药食同源种类)为原料,使用传统工艺(如用水提取)生产的,使用剂量为常规剂量的。
B)需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及致突变实验的:传统食品(包括药食同源种类)为原料,用水以外溶剂提取生产的,使用剂量为常规剂量的。
C)需要进行第1、2阶段毒理学实验的1)传统食品(包括药食同源种类)为原料,使用传统工艺(如用水提取)生产的,使用剂量超过常规剂量的2)传统食品(包括药食同源种类)为原料,用水以外溶剂提取生产的,使用剂量超过常规剂量的。
(必要时加做传统致畸实验和第三阶段毒性实验)3)以卫生部规定容许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生产的(必要时加做传统致畸实验和第三阶段毒性实验)4)在卫生部51号文件容许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以外的,若资料显示未发现毒性或毒性甚微,并且有大数量人群长期食用历史且未发现有害作用的动植物。
5)在国外多个国家广泛食用的原料,若有安全性资料的。
6)已知的化学物,若国际组织系统的对其安全性进行过评价,又有资料证明质量与国外一致的。
(如第1、2阶段实验结果与国外一致,既不需进行进一步的毒性实验否则既应进行)D)需要进行三阶段毒性实验的非普通食品(含药食同源)且在卫生部51号文件容许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以外的,仅在国外少数地区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历史。
(必要时做四阶段)E)需进行四阶段毒性实验的非普通食品(含药食同源)且在卫生部51号文件容许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以外的,国内外没有食用历史的。
3、毒理学实验的目的1)急性毒性实验: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及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实验的计量和毒性观察指标提供依据,进行毒性分级。
2)遗传毒性实验: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及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进行筛选。
3)30天喂养实验:进一步了解受试物的毒性,观察受试物对生长发育、生化指标等的影响。
4)致畸实验: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5)亚慢性毒性实验—90天喂养,繁殖实验观察受试物经较长时间喂养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了解对繁殖及子代的发育毒性,观察对于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依据。
6)代谢实验:了解受试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蓄积等情况,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慢性实验选择动物提供依据7)慢性毒性实验:了解长期接触后出现的毒性作用及致癌作用,确定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和致癌的可能性。
为受试物是否可用的最终评价依据4、结果判定1)急性毒性实验:LD50>人体剂量的100倍⏹未出现死亡剂量>10g/kgBW9(涵人体剂量的100倍)⏹最大耐受剂量未出现死亡⏹进行下一步实验2)遗传毒性实验⏹三项致突变实验(Ames实验、微核实验、精子畸形实验)阴性,可进行进一步实验。
3)30天喂养⏹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人体推荐剂量的100倍,可结合其他实验结果作出初步安全性评价⏹对于人体摄入剂量较大的,若最大灌胃剂量组或饲料最大掺入量组未发现毒性,可结合其他实验结果作出初步安全性评价⏹最小观察到有害剂量<人体推荐量100倍,或观察到毒性的最小剂量组在饲料中的比例<10%,且剂量<100倍人体剂量100倍,应放弃该受试物为保健食品。
4)传统致畸实验⏹以LD50或30天喂养实验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设计剂量组,如任何一组有致畸作用,则放弃该受试物为保健食品。
如发现胚胎毒性,应进一步繁殖实验。
5)90天喂养,繁殖实验⏹国内外部分地域有食用历史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人体推荐剂量的100倍,可结合其他实验结果作出安全性评价⏹最小观察到有害剂量<人体推荐量100倍,或观察到毒性的最小剂量组在饲料中的比例<10%,且剂量<100倍人体剂量,应放弃该受试物为保健食品⏹国内外均无食用历史的原料:⏹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表示毒性较强。
⏹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为可能摄入量100~300倍,进行第四阶段毒理实验。
⏹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可能摄入量的300倍,可进行安全性评价6)慢性毒性实验、致癌实验⏹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可能摄入量的50倍,表示毒性较强。
⏹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为可能摄入量的50~100倍,经安全性评价后决定⏹最大未观察到有害剂量>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可考虑用于保健食品。
⏹致癌性为阳性的:⏹只在实验组发生肿瘤⏹实验组肿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多发性肿瘤明显,对照组中无或少数⏹实验组的肿瘤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实验组发生早五、检验机构出具试验报告的基本要求(1)试验报告有效期为自检验机构签发之日起的2年内,超过有效期的试验报告不予受理;(2)试验报告中中样品名称、规格包装、送检单位、样品生产单位、样品批号应与检验申请表中相应内容一致;(3)样品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样品名称、样品批号、检验编号、规格、包装、样品性状、样品数量、环境条件、送检单位、生产单位、送样日期、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检验目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依据)、检验结果(数据)、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检验机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名并加盖检验机构公章;一页以上的试验报告必须加盖验缝章或逐页加盖公章;(4)如果检验报告中包含“分包方”的检验结果,则应在报告中予以明确说明;(5)若采用了试验机构经验证的非标方法,须提供非标方法作业指导书编号及明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