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营造意境,以物寓情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现代诗。
(出示长城图片)二、学习《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焉.支(yān)隘.口(ài) 蹲踞.(jù) 荒莽.(mǎng) 焚.起(fén) 敕.勒(chì)3.划分诗歌节奏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深沉、抒缓、凝重的朗读基调(三)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1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抒发了两千多年的争战与杀伐,突显长城的沧桑感。
第2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3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主要诗句是:第2节“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和第3节“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作者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念。
3.再次阅读课文,思考:(1)“无情”“蹲踞”“冷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用法。
看似无情的建筑,诗人却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长城感情;“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与客观;一个“冷眼”瞥尽千年的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结合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的描写,说说此诗中“月色如水”的表达效果。
月亮、月色早已成为中国诗人们笔下思乡的代名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
本诗中“月色应如水”自然引出诗人的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题。
4.读下列诗句,说一说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效果。
(1)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总:一直、一向,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
一……就……:表明长城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魂牵梦萦,挥之不去,对长城、对故乡的思念由来已久,哪怕轻轻提起,情感都如炽热的火焰焚起。
(2)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的梦中..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应:是作者猜测和估计,写诗人想象中故乡夜晚美好的景色,这情景是载不动的深情。
仍然:依旧,写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时刻在诗人心中流淌。
诗人虽身居异地却心系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流进……不眠梦中:写思乡难眠,诗人借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再次诵读全诗,体会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一片槐树叶》(一)作者简介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
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
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
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
1976年移居美国。
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
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听诗歌朗读录音2.学生齐读诗歌。
3.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合作探究1.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这片槐树叶是故土的槐树叶。
它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总结各节的内容,理清诗歌的线索。
第一节:面对一片槐树叶,诗人经历了从欣喜到伤感的复杂心理变化。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提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的思归之情。
《一片槐树叶》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一过去一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一回忆一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3.“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
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的,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回忆故乡的美好之余往往又伴在极度的伤感。
这两诗说明了诗人当时极为复杂的感情。
4.“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面上是诗人对槐树叶的来历的追思,其实是表明了它来自故土,这样似乎更能让读者想象到诗人偶然看到故土的一片槐树叶时的惊喜。
5.这首诗最后四句是一个长长的问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回到祖国的心情,同时因这种遥遥无期而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伤感。
再次朗读全诗,教师小结: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七、课堂小结主题归纳:《长城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歌的主体意象是长城,抒情主线是表达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及故乡的思念之情,但诗中也有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诗人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园的槐树叶的追忆,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善选意象,咏物抒怀。
《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2)语言清新,浅显易懂。
这两首诗均使用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给读者理解诗歌以极大方便。
《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
《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又寄以深情。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
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八、拓展延伸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七、课堂练习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八、课后作业1.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1)明确要抒发的情感。
(2)寻找能寄托情感的物象。
(3)将情感用文字寄托于物象之中。
2.阅读诗人其它诗歌作品,了解诗人写作风格,开拓视野。
【板书设计】突显长城的沧桑感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一片槐树叶伤感现在 回忆过去 企盼将来游子思乡之情【教学反思】《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思乡之情。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因此在讲授时,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同时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心系故土 思恋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