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读书报告——《洞穴奇案》之依我之见一、著作基本信息作者:(美)萨伯 Peter Suber译者: 陈福勇,张世泰著作名称:《洞穴奇案》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次: 2009年6月北京第1版2009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著作来源:书店购买二、著作简介《洞穴奇案》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萨伯,他写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洞穴探险奇案”这一假想案例:五名洞穴探险者进入洞穴探险却被困于山洞之中,在得知无法在短期内获救后,为维持生命将其中一人吃掉,获救后此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
在距富勒写下这部作品的半个世纪,法律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者续写了这个案例的九个新的司法观点以探究与法律原则相关的重要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阐述法学的最新发展。
《洞穴奇案》是由十四位“法官意见书”构成的法哲学著作。
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作者的前人富勒教授写的,透过一宗虚拟的案例以五篇不同的判词道出当代法律的主要思潮;第二个部分是作者萨伯在此基础上以九位法官的判词进一步阐述近五十年的法学哲理[1]。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述洞穴中的情景或是探讨一个确切的结论,而在于叙述这个假想案例中的虚拟法官的判决理由。
通过对虚拟案例的分析来阐述不同法学流派的观点、思考过程和判案依据。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代表不同法学流派的法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萨伯轻盈的文笔使读者陷入沉思,同时他犀利的分析将“罪有应得”的辩论提升到原罪是否“情有可原”的另一层次。
三、报告主体《洞穴奇案》之依我之见《洞穴奇案》一书中包括了五位法官的五个观点以及九位法官的九个延伸观点,这个案子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却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
读完此书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和观点。
如何看待生命?特别是,法律如何处置违法者的生命?围绕洞穴奇案,这个极为宏大的哲学问题变得极为现实,近在咫尺[2]。
这个问题也是本书的核心和关键。
正如我们所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在本案中,法官们却遇到了难题:要不要定谋杀者的罪?要不要判处绞刑?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体现了法律在处理特殊案件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于是,本案陷入了法律与道德的两难。
首先声明一下,我对此案的见解是以中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及法律现状为出发点的。
在本案中,法官们涉及了对法律条文、立法精神、生命价值、正当防卫、行政赦免、紧急避险、道德等的讨论。
在此我主要想表达一下本人对其中所涉及的生命价值、法律条文、立法精神和紧急避险的见解。
众所周知,我国重视对公民生命权的保障,《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公民的生命权保障的重视程度。
在本案中,福斯特法官认为在进行救援时已有十个工作人员牺牲了,由此他假定:如果说为了营救五个人而牺牲十个人的生命是合适的,那么牺牲一个人来保全四个人的性命也就没有什么过错可言了。
福斯特法官是以假设生者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所造成的损失为前提来看待本案中的生命价值。
由此,我也联想到2003年的“科学家杀妻案”。
古话说的好,“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徐建平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并残忍地进行了分尸,在一审判决中被判处死刑。
但令人疑惑的是有近200人上书法院,为他求情,理由是“他为中国纺织行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紧接着,国内的各大报刊、网络媒体纷纷以“科学家杀人能否免死”为题,对此案进行了报道。
社会上也就“科技有功人员犯罪能否网开一面”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徐建平案件与本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两个案件都涉及了生命价值。
法院以故意杀人行为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最终判处徐建平死刑。
由此可见,法院并不认同“科技有功人员犯罪能网开一面”,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我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平等的价值,生命权是不能用来进行价值讨论的,所以说,我不认同福斯特法官所进行的价值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对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法律便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而需要对法律条文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些法律条文如果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或许我们并不能从中体会到真正的立法目的,进而需要对这些法律条文进行合适的法律解释。
事实上,早在19世纪,德国法律解释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萨维尼曾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四种,即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3]。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问题也变得复杂化,在解决某些法律纠纷时我们常常用到法律解释。
本案中首席法官特鲁派尼认为应该尊重法律条文,即使同情心会促使我们同情探险者的处境,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他坚持法典的字义或精神却又将对被告的宽大处理寄托于行政赦免。
或许大家还记得2015年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的优衣库事件,许多人对视频中的那对男女有没有法律上的责任进行了讨论。
或许有人想从《治安管理处罚法》里找到依据,“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4]”但是条文中的“公共场所”一词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那么试衣间到底属不属于公共场所呢?对此必然会用到法律解释,因为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把握。
我们要探讨一个词语的可能文义究竟是什么,需要解释者站在客观的立场并适当地考虑日常交往中的语言习惯,但解释者不得逾越可能文义的限度。
我认为,本案中的首席法官特鲁派尼过于拘泥保守,他被死死地困在封闭的法律条文中,他既想不损害法典的字义或精神又希望对被告宽大处理。
有时候法官需要根据案情的特殊情况运用适当的法律解释来使判决更加合法化、合理化。
由于本案涉及谋杀问题,所以适用我国刑法。
那么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呢?根据《刑法》的第一条我们便可得知: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运用刑法,可以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
在本案中,福斯特法官探究了法律精神与法令文字孰轻孰重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面对的法律条文从来没有依照字面意思被加以适用,法庭经过分析法律的目的,赋予法律字句相应的含义[1]。
对此我是非常认同他的说法的。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透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来考虑一下立法精神。
要不要以故意杀人罪判刑?本案中探险者们所处的环境十分特殊,探险者在与外界取得联系后得知他们基本没有可能活到获得救援的时刻,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
即使本案以故意杀人罪给他们判刑,但我相信这种威慑作用还是很小的,并不能保证在其他人遇到此类情况或者类似情况而不采取可怕的措施。
因为在那种十分特殊的情况下,人性的弱点便很容易暴漏出来,恐惧感便会赶走理性侵占整个脑海,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难免不会做出骇人听闻的事情。
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我们也不能保证他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因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并不能达到刑法的立法目的,所以我不认同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什么是紧急避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涉及到这一问题,大家应该有所了解。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5]。
但是对某些事件是否属于紧急避险常常会引起人们探讨,通常涉及法律、道德以及哲学。
在本案中,斯普林汉姆法官认为紧急避难抗辩成立,因为因紧急避难而实施犯罪的人没有犯罪意图。
对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必须是有险可避,危险正在发生,必须是出于不得已,主观上出于正当的避险意图等。
在本案中探险者们处于饥饿的危险中,但是饥饿能作为一种紧急避险吗?1898年法国某地方法院审理了一宗紧急盗窃案:一名寡妇因偷窃了一块面包而被控有罪,法官最终判决无罪。
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来看,行为人在极度饥饿困苦的情况下为生存而窃取面包的危害性较小,这一危害性与生命权相比更显得渺小。
但在本案中,我认为饥饿作为紧急避险的抗辩理由不成立。
在得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不能坚持到救援时刻后,探险者们还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掷骰子,这说明他们还没有达到极度饥饿的情况,或许他们在不杀死威特莫尔之前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在此期间会有什么奇迹发生而避免牺牲威特莫尔的生命。
所以,我认为紧急避险不能作为抗辩理由。
尽管本案是富勒假想出来的公案,但并不表示此案因假想而没有意义。
书中十四位法官的观点蕴含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并且我从中也收获了许多,作为一名法科学生,我要学会如何用法律人的思维看待问题。
《洞穴奇案》一书中的案件陷入了法律和道德的两难之中,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案例同样也陷入了此种尴尬的境地,对法官判决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我国法官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法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司法改革不断推进,但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也遇到过不少尴尬的法律难题,但却不断推动我们对法律的修正和理解。
那些封闭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教义,永远不会束缚住法律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只有反复阅读这本书,才有可能了解不同法官不同观点的出发点,体会到法官的智慧,从中受到启发。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是非常值得阅读的,即使没有深厚的法律素养也可以读懂法官对此案的观点看法。
同时,这本书也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并没有将某种观点强加给读者,勾起读者对法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1]【美】萨伯著,陈福勇, 张世泰译,洞穴奇案[M],生活.读书,2009[2]廖奕.洞穴奇案的司法哲学[N].检察日报,2010年 8月[3] 参见[德]萨维尼:《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杨代雄译,胡晓静校,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4]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4条[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