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8家日本厂商生产机身、机门和机翼
1家新加坡厂商提供机头起落架
3家意大利公司提供机翼阻力板
• 这些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最好的
4 4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
12 12
世界服务贸易排名
• 2008年前十强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 日本、法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爱 尔兰和荷兰。
• 2009年排名情况是:美国、德国、英国、 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 尔兰和荷兰。
13
6、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 重要组成部分。
•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 水平型;也可能采取垂直型。
15 15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 亚当.斯密(1723— 1790)是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 物。他出生于英格兰, 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 学,1751年到1764年 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 理学教授。
16 16
• 代表著作
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 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亚当.斯 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说, 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
10 10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 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 速发展。
11 11
5、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发展中国家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 •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 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 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
•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 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 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 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实质上,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 力量和载体。
14 14
第二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 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 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萨缪尔森、斯托尔珀、雷布津斯基加 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 •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 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 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练说、人 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 产业内贸易说等。
1
(资料来源:史丹莱.英杰温斯在其经济史研究中的描述) 1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2 2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关于国际分工的概念: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
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 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特点:
1、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 质基础。
2、国际分工以英国为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小麦、
棉花、羊毛、咖啡等
7 7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 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 工业产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 国家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和深化,
•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 社会条件(社会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等)
自然条件(土壤、资源、地理位置等)
3 3
波音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工
• 波音公司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 高产品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 的商品和服务来源,充分利用各国要素的 成本和质量差异。
• 波音747客机有132500主要的零部件,由 全球545家供应商提供。其中
导入案例
19世纪英国 在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进 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 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 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羊群的牧场是在澳洲, 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我 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 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印度人把咖啡、茶叶和香料 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 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 我们从北美获得棉花。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 5
(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 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
形式
6 6
•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产业革命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导致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
8 8
特点:
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 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 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亚非拉国家经 济双重依赖性。
2、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 美国、德国、法国等。
3、世界各国经济依赖性加强
4、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9 9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