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田卓颖
摘要:凤凰从“武山苗蛮”到如今旅游名县,凤凰苗族文化的保留与发展。

关键词:凤凰文化苗族历史爱情工艺
凤凰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的一个县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原来的边陲小镇到现在的国家四A级景区,凤凰的发展举世瞩目。

凤凰县历史悠久,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据《凤凰厅志》记载,夏、商、殷、周以前,这里即为“武山苗蛮”之地。

战国时期,属楚疆域。

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建黔中郡。

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后,将其所辖的广大地域分为36郡,凤凰属黔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后几经变革,西汉期间,凤凰归辰阳县辖。

东晋改归舞阳县。

.《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设渭阳县”,并载“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

破山即指凤山,据书记载古凤凰县址今天的黄丝桥古城。

元时,统治者在渭阳境内设五寨司,五寨长官司驻镇竿(今凤凰县城)。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设镇竿守备。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阳参将驻镇竿城。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协为镇,镇竿成为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之一。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废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镇竿成为全国八十九道之一。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于湘西北设永顺府,道员仍住凤凰。

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该凤凰营为散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升为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沿用至今。

悠悠数千年,凤凰的区位日显突出,古城镇竿的地位日显重要。

凤凰的文化大致分为三类,凤凰古迹、凤凰人文、凤凰风情。

据调查,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明清青石板古街道20多条。

这里随处可见保持完整的古城楼和城墙,不受破坏的民间集会场所以及其他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址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

始建于明朝万年历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经调查,凤凰古城起源是一个兵营,是为了防御苗民动乱的军事要塞,后来逐渐演变成凤凰城的,时间历经千年,许多建筑还保存着凤凰城初建时的原貌。

通过专业人士的回答,我们得知,凤凰之所以能如此完整的保留大量的古迹遗址,归结原因,一是因其闭塞的交通,不受外界的破坏,二是其地理位置四面环,风力小,不受风化的影响。

凤凰古城是一个著名的县城,人才辈出,特别是沈从文先生,他的《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将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向了世界。

凤凰历史悠久,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民族县,这里民族节目众多,处处体现出民族风情的独特。

节日有苗族的“三月三”情人节,“四月八”跳花节,“六月六”歌会节;土家族的“赶年”节,还有“赶边边场”、“拦门酒”、“吃新年”等各种绚丽多彩的民族活动,特殊的祭奠仪式,红白喜事的独特表达等活动。

由于土家族的汉化比较普遍,而苗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汉化程度不算严重,所以我着重调查了苗族。

苗族的风俗
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为隆重普遍的节日为鼓脏祭祖节,湘西也叫“椎牛祭祖”,随之还有还傩原,上刀梯,踩火犁等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规模最盛大的节日,“四月八”寓意纪念英雄节日,随之有跳花、跳月青年男女狂欢。

还有“赶秋节”、“踩花山节”等。

苗族信仰“巫教”,苗族的图腾和崇拜有龙、蚩尤、傩公傩娘。

祭祀仪式由“椎牛”、“打
家仙”、“还傩愿”、“接龙”。

苗族民间艺术有音乐、舞蹈、工艺。

苗族声乐有古歌、情歌、叙事歌、飞歌、丧歌、祭祀歌。

舞蹈有芦笙舞和鼓舞。

鼓舞是集体育与舞蹈于一体的娱乐活动,是最古老的苗舞,过去只是在举行祭祀活动中表演舞蹈。

苗族服饰承其苗族独立的特点,民族特点十分鲜明,尤其是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显得古朴又艳丽,苗族服饰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头上缠上长长的头帕,二是身上着五彩苗绣衣,三是全身配满银饰。

银饰又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

头饰有银帽、银盘、凤冠、银耳环、银项圈。

胸饰有银片、银胸链、银针筒、银围腰、银手圈、银戒指。

背饰有银披肩、银腰链。

苗族的爱情习俗
自由恋爱是苗族千百年的爱情传统,千百年来,当汉族女子还囚困在“男尊女卑”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严重禁锢思想中。

人们为了寄托自由恋爱的向往,只留下一些“梁祝”类与传统思想相抗衡的悲剧故事。

而苗族的青年却自古以来都延续自由恋爱的传统。

苗族婚恋,苗族地区,婚姻缔造自由婚很盛行,方式有“会姑娘赶边边场”、“对歌求偶”以歌传情,“跳花、跳月”是苗族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节日聚会”。

传统文化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联系在一起,节目更加具有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苗族婚恋又以“赶边边场”最为特别,它的特点是通过约定俗成赶场日来相会,青年男女只要不是同姓,,认识不认识的都可以相互求爱,爱慕表达语言相当含蓄,以“讨糖”方式说出爱意,并不直接说“我爱你”,即便姑娘对某个男青年不感兴趣,不能骂人,要婉言谢辞。

苗族人“走婚”习俗,是先同居后结婚,,有人把这种婚姻说为“试婚”。

这种走婚,就是说不是热热闹闹结婚,而是女方一个人独自上男方门同居,等到姑娘怀孕生子,这时候男方大摆酒席操办婚礼,女方父母打发嫁妆,男女两方亲戚朋友都来喝喜酒。

经调查,历史上曾把苗族聚居地区分成“熟苗”和“生苗”两类,“熟苗”即被王朝纳入户籍,受地方官吏直接管辖,临近汉区或与汉人杂居,生活习俗同汉人比较接近,能说汉语的苗民,谓之“熟苗”。

反之,中央王朝和地方官府“鞭长莫及”,不能进行直接统治,还未上户籍,居住在偏远山区,与汉人关系疏远,言语不通,生活习俗各异的苗民,被称为“生苗”。

封建王朝为了分化瓦解苗族,明朝万历年间修了一道边墙将熟苗与生苗完全隔开来。

苗族有本族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期居住分散,各地苗语差异较大,可分为湘东、黔东南、川黔滇三大方言区。

解放后,1956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普查基础上,分别创制了东部、中部、西部三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写苗文。

凤凰的发展使原来神秘的苗族得到了外界的了解、认可。

苗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的生活得到了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开始从事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街边随处可见苗装照相、苗菜馆、苗族特色旅店。

凤凰的城市发展让少数民族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大丰收。

一座古城,她是那样美丽,不仅因为她的繁华,不仅因为她的热闹,更不是因为她的古老,而是因为她内在的含蓄。

在独特的古老民族文化的熏陶下,隐藏着无数的民间艺人们。

民间艺人藏在不起眼的角落,他们不为所求,只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

经了解,有著名印染艺术大师——刘大炮,刘大炮原名刘贡鑫,凭着对印染的天赋和执着,把民间印染绝活弘扬传承至今。

他收集整理民间精美图案,在蜡板上精心制作雕版,印染出精美作品。

曾与黄永玉先生合作研究探讨,将宝贵的民族图案艺术实用化,走进艺术天堂,得到艺术界和消费的青睐。

他的作品远销到日本、东南亚和西欧各国,影响深远。

著名民间纸扎艺人——聂胡子,聂胡子原名聂方俊,他做出的龙、狮子头、仙鹤、飞禽等活灵活现,节日里少不了他的作品,堪称盛大庆典的幕后大师。

1999年度11月,他带着制作的“边城巨龙头”前往北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夺得大赛金奖,并且先后参加了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的大型游艺活动,也都夺得了最高奖项。

民间剪纸艺人——吴六爱,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古城虹桥旁边,她那不起眼的小摊,不起眼的手,可她却却是著名民间艺人之一,一件件剪纸美得令人惊叹。

民间蜡染艺人——王曜,87年从事蜡染艺术设计,凭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的酷爱,二十多年来,在技术和工艺上不断创新,使这一宝贵的民族技艺在凤凰这块宝地上独放异彩。

作品风格多样,有陶彩、汉画、商周青铜纹、民间图腾图案等,。

民间苗绣艺人——龙爱英,龙爱英,苗族,十岁开始学习刺绣,自幼便闻名乡里,成为当地有名的秀女之一。

如今的苗绣技艺已达到很高的造诣了。

她的代表作有“五凤朝阳”、“百花争艳”、“八仙过海”等堪称绣艺一绝。

民间草鞋编制艺人——向玉凤。

古城里有一家著名画家黄永玉题字的“草鞋王”的草鞋店。

草鞋制作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向玉凤荣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多次在省州获奖,她的代表作有“双龙抢宝”、“凤凰独舞”、“鲤鱼翻身”等。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让原来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艺术品大放光彩,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继承。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开始在凤凰扎根学习少数民族民族艺术。

城市的大发展不仅留住了民族艺术的根,也使民族艺术走向了世界。

【作者简介】田卓颖,女,土家族,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2012级4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