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评课稿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

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

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

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

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

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

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

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

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

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

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这种做法是引入了学习激励机制,让该小组的每位成员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总之,储娟娟老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上积极开展学生自我探究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失为一堂好课。

但人无完人,这节课我认为也有些许遗憾:1.铺垫过多.音乐《军港之夜》铺垫可以说是必需的,但它占用时间较长,容易冲淡主题。

2. 课件尽管制作的较为醒目与美观,幻灯片在字体、色调与对比度、链接的设计等还存在一些不足。

篇二:天气系统评课稿《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评课稿政史地组 xxx20xx年xx月xx日听了xxx老师的《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一课,这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册中的第二章第三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xxx老师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态效果好,对学生吸引力大,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现做如下简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xxx老师通过沙尘暴视频的播放时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为难点。

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二、教学目标明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李老师确定以下三维目标,并上新课前就给学生展示,这样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阅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新颖灵活。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xxx老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

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 教学程序完整规范。

1、导入新课:展示一段沙尘暴视频的画面,介绍最近几日里的天气变化,阐述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锋面系统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几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易到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设计表格,学生填写。

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设计重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最后教师总结: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3、总结新课巩固练习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效果良好。

从课堂练习的效果看,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七,改进的建议: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教师要加强业务自修,语言表达还需要锤炼,特别是要提高普通话水平。

20xx年xx月xx日篇三: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的结构和地位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点,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