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_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_1

走进历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1.同学们,本学期来,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你还记得他们吗?老师来考考你,猜猜他(她)是谁?(分别出示历史人物图片1:孔子、武则天、成吉思汗、诸葛亮、等,学生说出人物名字)2.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熟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老师也甘拜下风!我很想知道,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他们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二、走进画境1.通过阅读,同学们认识了孔子、诸葛亮、文天祥等这么多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看来,读书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呀!你们平时是怎样读这些历史故事的呢?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介绍自己平时的读书方法,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评议。

)2.同学们的读书方法都很不错,但简单的泛读只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要想读懂历史就必须走进历史,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才能把书中精华变成知识的营养。

遇到好文章更要反复地读。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静心品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图2)。

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3),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市”?生: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面都设有高大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景象。

可见唐朝的“市”还保留了些许汉代“市”的影子。

师:坊市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封闭的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到了北宋,上述这些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观察《清明上河图》(图4)后回答这一问题。

生:第一,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或“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课件演示:住宅和商铺混居,图5)。

第二,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

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课件演示: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图6)。

师:是的,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墙”或“市墙”均被拆毁,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了。

空间限制既被打破,那对坊市的时间限制呢?那么,替代“坊市”制度的是什么呢?就是“街市”制度: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

(课件演示板书: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图7)师:我们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8、9),与前代相比,宋代的“街市”还有什么变化呢?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

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

“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

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

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

你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哪些招牌和幌子呢?师生共同查找:《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10)中街路北“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西面“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大口中丸口肠胃口”,“五劳七伤口口口”;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还有“李家输卖门”“久住王员外家口”等老字号;再往北一点还有“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梅大夫往风”“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等。

《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右侧(图11)是写着“香茶”字样的茶肆,在桌案上摆放着茶具;茶肆隔壁挂着“正店”招牌,再往西是“孙羊店”(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具体源于何时,并无统一说法,但从唐代陆龟蒙“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来看,不晚于唐代,招牌和“幌子”已经出现。

但如此的普及,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

而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课件演示板书: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生:两个灯箱广告。

(课件演示:灯箱)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图11)。

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师:很对,这可以说就是夜市广告。

由此,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

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所严禁。

北宋后,东京城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对开封府所下的诏令(课件演示:材料一):“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自此以后,夜市不断发展,宋徽宗年间尤盛。

可以说,夜间商业活动的出现,表明了东京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同时,城市长期以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实行的严格时间管理制度,到这时由于经济因素的增强而渐渐松懈,反映出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

(课件演示板书:3.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师:大家再仔细看发的《清明上河图》前两页,并结合以下这段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六),我们来继续讨论北宋“市”的经营时间,除了正常的日市和刚才说过的夜市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市”呢?材料二:“(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生:还有早市。

师:这样看来,在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有市。

相较之下,北宋这种时间限制打破后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在这段材料里,市场内都卖什么呢?生:卖酒、粥饭点心、洗面水、汤、茶、药等。

师:在刚才这段材料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卖什么的啊?生:卖洗面水的。

师:这就可以从中看出服务性行业的勃兴。

传统商业一般买卖的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勃兴上。

所谓服务性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在中国古代,服务性行业主要包括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茶坊和浴堂业、仓储租赁业以及字画装裱业等。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饮食业。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一“孙家正店”(课件演示:孙家正店,图11)。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酒楼接待的应该是些什么人呢?证据有哪些?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

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

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

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一般官僚、贵族才吃在“正店”。

那普通百姓宴请宾朋应该在哪里呢?请看《清明上河图》第二页上图(图12)城外汴河上虹桥南岸的“十干脚店”(课件演示:十干脚店)。

脚店一般是指正店以外的小型酒店,这家店规模虽不能与“孙家正店”相比,但也是宾客满座。

这才是普通百姓宴请宾朋的地方。

师:人食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呢?接下来,我们就该说到医药业了。

医药业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服务性行业。

请观察《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lO),看看这几家药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是彼此相隔遥远呢?还是相对比邻而居呢?(课件演示:药铺)生:当然是相对比邻而居啊!一进城就是“赵太丞家”,不远处是“刘大夫家”,“刘大夫家”斜对面就是“梅大夫家”,“梅大夫家”旁边还有“杨大夫家”。

师:在对“市”的管制日益松弛之下,众多药铺仍选择比邻而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说明当时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

师:众多药铺比邻而居,类似今天的商业一条街+同行间既有竞争、有比较,又形成了一定规模,在优胜劣汰中发展的更加成熟,这正是经营理念的变化使然。

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师:接下来,就该说到旅店业了。

住店嘛,可以到图中的这家“久住王员外家”(课件演示:久住王员外家,图10)。

在当时的东京城内,这样的旅馆、客店多达两万余间。

说到这里,我有几个问题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问题:东京城内有这么多的旅馆和客店,看来流动人口是蛮多的啊。

你能运用相关资料算算徽宗年间的东京城总共有多少人吗?生:(自由发言)。

师: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

相关主题